中国茶叶出口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茶文化网
中国茶叶出口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访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蔡军□ 本报记者 赵光辉
“世界茶原产地+世界茶文化发祥地+世界最丰富的茶叶品种产品种类+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世界第一茶叶消费量”=“世界茶叶贸易什么地位?”
如果这道题摆在面前,你会得出什么答案?你会如何思考?日前,围绕中国茶产业贸易话题,《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记者对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茶叶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蔡军进行了专访。
2023年中国茶叶出口数据
为何引人关注?
促成此次采访的直接诱因是2023年中国茶出口量价齐跌的现实。2月19日,《茶周刊》在微信公众号上刊发了《2023年我国茶叶出口量价齐跌!》报道。从中国海关发布数据看,2023年中国茶叶出口量为36.75万吨,环比减少0.77万吨,降幅为2.0%;出口额为17.39亿美元,环比减少3.43亿美元,降幅为16.3%;均价4.73美元/公斤,环比减少0.82美元,降幅为14.6%。
报道一经推出,阅读量迅速过万。以往,《茶周刊》公众号的行业读者对中国茶叶出口关注度较低,这种阅读量是个罕见现象。《茶周刊》公众号行业读者的职业画像显示,从事外贸出口的读者仅占一成。从留言情况分析,是这个数据让不从事外贸的行业人士都开始追问:中国茶叶在世界上遭遇了什么?为什么走出疫情阴霾还不能拨云见日?
采访一开始,蔡军就为何行业读者对外贸关注度飙升作了详细分析。首先,2023年的出口数据延续了近两年外贸连续波动的情况。这种小范围波动在近几年的国际市场环境下属于正常。记者注意到,我国茶叶出口额和出口均价自2022年出现下降,2023年继续波动,人们自然担心茶叶外贸情况会不会更糟,这是大家高度关注外贸的深层原因。其次,从更长的时间上看,多年以来,中国茶叶出口像“人参卖了萝卜价”,像“公主做陪嫁天天为他人做嫁衣”。这“身世遭遇”“角色剧本”早已经让人意难平。为什么坐拥诸多优势的中国茶到了世界市场却是要价格没价格、要品牌没品牌、要形象没形象?蔡军说,这两种原因叠加在一处,引发全行业的高关注、热议论,是可以理解的。
从国际形势分析
中国茶出口不振有什么“隐因”?
“2023年中国茶叶出口量价齐降,最根本的制约因素在国际方面。”蔡军说,“一方面,海运成本大幅飙升,让出口企业有苦难言。俄乌冲突延续至今,已经进入第3个年头,红海通道被堵死,茶叶出口的海运成本大幅上升,侵蚀着中国茶叶的贸易利润。很多出口订单还要等船、等集装箱,延迟出口的经营风险也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美国采取的美元收割政策让国际市场,尤其是中国茶主要出口国的支付成本大幅提升。中国茶的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都使用美元结算。美元持续加息政策导致美元大量回流,北非等中国茶叶主要出口市场美元短缺,货币成本大幅提升,企业债务负担加重,成为拉低出口数据的直接原因之一。此外,从中国茶企消化疫情期间积压的库存、国外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上来看,中国茶叶出口数据调头向上还需要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茶叶出口想扭转颓势,非常难!”
蔡军说,有一个问题值得大家注意。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茶叶出口市场放开20多年中,中国经济日新月异,茶叶消费也处于不断升级提升中。但从国际上看,这20多年来,其发展大多处于低增速,消费升级也谈不上。因此,我们不能用中国的发展水平和研判思维去对比、衡量、预期海外茶叶市场。
从反思中能否寻找到
中国茶叶外贸格局的历史起因?
行业人士对中国茶叶外贸审视后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在国际市场,中国茶叶更多是卖资源,挣不到品牌溢价;没有品牌,只有文化历史;缺少大企业,仍以“小散弱”企业为主体;没有地位,只有体量;没有发言权,大多“为他人做嫁衣”。
这一切是一直如此,还是另有原因?我们从历史回顾中能否积累智慧,找到改变现状的钥匙?围绕这些问题,从事茶叶外贸27年,作为中国茶叶外贸从计划经济时代走进市场化改革的亲历者,蔡军为记者展开了深入的历史溯源。他说,从新中国成立后茶叶外贸发展历史看,以2002年前后为节点,可以分成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化改革两个大阶段;2002年市场放开后,市场化改革实现了从外贸专营到以生产型为主的民营茶企业大发展。
客观地讲,我们不能因为这几年茶叶外贸遭遇逆风和挫折,就看不到市场化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蔡军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茶叶市场化改革起步晚,但动手快。加之中国茶叶的丰富产业资源,2002年—2023年,这20多年的茶叶贸易成就是显著的,发展是迅速的。蔡军用一组数据来说明:2002年—2022年,我国茶叶出口实现稳定发展,出口量由25.2万吨上涨至37.5万吨,20年年复合增长率达2%;出口额由3.3亿美元上涨至20.83亿美元,20年年复合增长率达9.6%。这放在任何一个茶叶生产国家,都是骄人的成就。
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过去的成绩而故步自封、不思进取。与中国茶叶的产业规模、历史文化地位相匹配,我们这一代茶人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把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世界舞台的地位和影响提高到一个新的、应有的高度。为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过去20多年的改革进行复盘,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积累智慧。蔡军说,2002年放开茶叶外贸市场,让生产企业直接开展出口业务,形成与贸易企业的竞争,在竞争中提升壮大,这个大方向无疑是大势所趋、历史潮流,出发点也是好的。但现在来看,这个改革缺少了后续的发展设计和政策支持。20多年后,中国出口茶企依然处于“小散弱”状态,各自为政。这导致企业以杀价为主要手段,内卷严重,内耗惨烈,外贸企业整体处于产业链底层。应该说,这一切都与当初的选择不无关系。
从国外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发展经验看,法国葡萄酒、澳大利亚奇异果、巴西车厘子、泰国牛油果等产业的成功之处、规律共性包括了:要走组织化的路子,通过行业组织,形成产销分工,以更有话语权的专业营销组织对接国际市场;同时,集中行业组织力量、宣传广告力量,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市场份额、收获品牌溢价。对照这些,我们让生产企业直接面对市场,看似市场化改革,本质是用中国茶的“自然经济状态”冲撞成熟度高、体系化的国际市场,是严重不对称的。拿发展20多年的茶企与有上百年历史的立顿、川宁比较,是没有可比性的。但六七万家中国茶企不敌一个立顿、全国上万家外贸茶企难敌国外品牌的说法,暴露了中国茶企的市场经验、贸易实力都处于绝对劣势,也揭示了小企业为国外品牌打工、输能的必然。在这场“羽量级”与“重量级”的市场博弈中,价格策略成为唯一选择,贸易茶企利润微薄,甚至倒挂;企业产品的质量问题、安全问题也与这种挣扎在生存线的状态不无关系。作为这个历史过程的亲历者,蔡军每言至此,总感到十分惋惜。
中国茶叶贸易到了
开辟新历史起点的时候了吗?
那么,我们要对市场化改革的路子进行否定的评判吗?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有问题吗?蔡军表示否定。他表示,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显著的。那时候,我们没有足够的管理智慧和历史眼光,无法作出超越历史现实的选择。
但现在我们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和产业基础上,应该可以从顶层设计和后发优势上,作出比此前20多年更好的成绩。我国是最早开始饮茶的国家,也是最早出现茶文化的国家,而后通过国际贸易,茶叶走出国门,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风靡世界的饮料。从2022年各国茶叶出口数据看,肯尼亚排在首位,以51.9万吨占全球茶叶出口总量的28.5%;中国居次席,以34.9万吨占全球茶叶出口总量的19.1%;斯里兰卡以26.3万吨、印度以20.4万吨紧随其后。目前,我们的这个贸易成绩与茶叶第一大国的实力与潜力都是不相称的。
过去20多年,尤其是近10年来取得的发展成绩给了中国茶贸易新的起点: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三茶”统筹理念为茶叶更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经济人文基础;茶叶工业化进程加快,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能力大大提高,科研和精深加工能力、产品设计能力今非昔比;普遍实现公园化园区、花园化工厂,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绿色发展、三产融合跃上新台阶,质量安全水平稳定在高水平区间;同时,国家形象极大提升,带来更多市场支持、文化加持。
如今,我们对市场化、对产业竞争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蔡军说,把企业“放羊式”驱赶到市场,让其野蛮生长、自由竞争、优胜劣汰,这过于理想化、简单化,也不是市场经济的全部内涵。正因为历史局限性,把中国茶叶外贸企业放置在产业不平等、经验不匹配、产业配置不合理、市场支持不健全的起点,这是20多年来也没有彻底翻身、没有将中国茶叶从历史文化到品质内涵合理价值最大化的根本原因。着眼未来,蔡军给出了几条的建议:
要从新的历史起点,做新的顶层设计、给予新的产业配套政策和措施。譬如:政府引导、支持扩大中国茶在世界范围和区域市场的推广宣传和品牌打造;改变销售组织形式,借鉴学习先进经验,进行建设茶叶交易中心对接国际市场的试验探索;发挥税收导向和积聚能力,通过退税革新方式加速培育龙头企业,补强短板,久久为功打造中国茶的世界级品牌。蔡军说,中国茶有责任、有信心为世界消费者贡献更多的品饮福祉,也有实力、有条件打造世界级的中国茶饮品牌,打造中国茶在世界茶叶版图的品牌高地、旗舰地位。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苍梧县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
下一篇: 王浩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省农科院和农创客企业调研:发挥自身优势 勇攀科技高峰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