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焙功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茶文化网

主要关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识;制茶、评茶经验交流,还有一些知识文章分享。         


清代周亮工的《闽茶曲》有诗云:雨前虽好但嫌新, 火气未消莫近唇。藏得深红三倍价, 家家卖弄隔年陈。”讲到了焙火的重要性。“隔年陈”茶为什么通过复焙后,就能卖到比新茶好三倍的价钱呢这就是焙茶功夫产生的效应。再听一句坊间说法:“焙茶是玩火,玩得好焙出的是上等好茶,焙不好就白去了一春茶的心血”。

如今武夷山的茶农朋友中,有做茶世家的传人,他们都是掌握了一手焙茶技艺的焙茶师。他们经历了不少次焙茶的失败,才有如此经验之谈。到茶农厂子里看焙坊,人还未到厂里,就远远地闻到了飘逸的茶香。那种带着火韵的茶香是沉郁的。正在烘焙的茶香飘逸出来,无处不茶香氤氲,即使是篱笆墙脚的花草,也沾染了茶的余香。

在武夷山,凡持有一手焙茶技艺过硬的师傅,都能获得好的酬劳。俗话说:“焙茶手艺到了家,一年银子不愁花”。足见焙茶这道工序的重要性。做武夷乌龙茶,其工序是复杂严谨的。而最难度大的是焙茶。武夷茶保持了乌龙茶数百年的传统焙法,乌龙茶进入精制阶段后的炭焙之工,堪称绝活,看去没几道工序,实则是把炭火玩到神奇的地步。难怪清代学者梁章钜会赞叹道:“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盖灰蔽炭,是焙茶过程中操作难度较大的调温方法。蔽炭是减少炭火在空气中燃烧过快,可以阻隔空气使炭火的燃烧时间更持久些。同时调节炭火过猛的灼热,避免焙焦茶叶。

保管好盖灰特别讲究,那怕是一丁点异味的介入,也会影响焙出茶叶的纯真香味。焙茶师傅对盖灰的保护是很认真的。我的老祖先在焙茶上有许多经验,不妨说一个保护盖灰的经验给你听:有次我们家茶焙坊里的盖灰没放置好,让家中小猫撒了泡尿。当时谁也不曾发觉。焙茶时,用了这堆盖灰。吸入猫尿味的盖灰,在炭火的炙烤下,异味受热发散,直接窜入茶味中。焙茶师将新焙出的茶一品,他连声叫不好了不好了,弄得家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原来呀,泡出的岩茶汤味里,隐约能嗅出腥膻尿味,那些精于品茶的人,对这笼茶的香型就不敢恭维了。从此以后,应师傅对盖灰的保管不敢掉以轻心了。


为了保存好盖灰,用布袋装的盖灰最好是挂在炭焙作坊悬梁上。那盖灰是不能轻易置于地上的,地表无论怎样干净,都会有脚踩后留下的咸异味,盖灰落地后会吸收地上的潮汽和咸异味。

过去的焙茶师,大都能有一招:用掌心掌背来测焙笼温度。苍老的手就是最好的“温度计”。我们现在正在学一些师傅的绝招,有人问,用红外线测温仪不更准么?是的。但一个能凭经验用手来测试焙笼内炭火温度的,那才是绝活。有经验的焙茶师傅,只要掌心往焙笼壁上一贴,就能说个八九不离十的温度来,或用掌背往焙笼壁上一贴,又能说出准确的温度来。原来,掌心与掌背测焙笼温度是有差别的。掌心粗糙,皮肉老化,触觉不那么灵了,一般感觉到的温度差别会大些;掌背比掌心更怕烫,因为掌背血管青筋密布,暴突的血管青筋接触物体时,感受到的温度会更准确些。一次,我在岩茶村看吴暄海师傅焙茶,我们要他亲自用掌心掌背感测一下焙笼的温度。他用掌心触及焙笼几秒钟后说:80多度吧?再用掌背一贴焙笼,很肯定地说:就85度,顶多差两三度!我们用事先借来的红外线测温仪一扫瞄,果然相差无甚微:感温器从焙笼壁上扫描到的温度是90度! 

茶的火功,就是巧妙地披灰调温。宋徽宗这位皇帝也对焙茶用炭用灰的比例颇有研究,他在《大观茶论》中写道:“焙用熟火置炉中,以静灰拥合七分,露火三分……。”品茶时,我们常听茶友说这泡茶火功高,那泡茶火功低,等等。这火功就是焙功。火功高低就是指茶叶在焙烘过程中吸收炭火时间长短的程度。焙茶师们会焙各种火功的茶。焙低火功的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乌龙茶做法中的低火功茶,最多人愿意喝,因为它必须保持住茶叶的清香。焙低火功茶,最忌茶叶一上焙笼就用猛火,炭火不敢猛,盖灰要稍厚些,盖严实些,最怕炭火一猛,把香气给烤掉了。要留住清香,必须让炭火的力慢慢发出,保持好焙坑中炭火的恒热,同时还要加竹弧盖一盖。烘焙中火功的茶,一般原则是低温,长时间,至少要焙十二小时,有时多达二十四小时, 这样焙茶才能达到“足火。经过这种火功焙制出来的茶,外形扭曲条索,褐而不焦黑。沸水冲泡出来的茶汤,具有迷人的岩韵清香,泡这样的茶,稍稍放纵一下坐杯时间,杯中茶汤更加色泽金黄棕红,悠远,口感醇厚,一般人感觉不出火味如果是焙时延长,炭火过猛,超出了火功高的极限,茶叶难免被炭化。这样几乎焙焦了的茶,也有人叫它“高火功茶”。泡这样的茶,是不敢坐杯的,否则,茶汤色浓如酱,火味盛盈,焦苦浓烈,香气全部被火吞了,这样的茶,一般茶客是不愿喝它的。 

遗存于武夷茶焙坊的故事,有如每天杯子中飘逸出的茶香一样,沁人肺腑。我们应当记住炭火、盖灰、焙笼这样一些日行渐远的名词,应当记住焙茶师们在焙笼上接受炙烤的掌心掌背留下的印记。向年轻的习茶者讲述为什么一泡猫尿能坏了一笼茶香的故事。记住我们今天常挂在嘴边的一个热门话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当珍爱这些植根于武夷山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武夷岩茶的焙法,让武夷岩茶的韵味,更加沁人心脾。

鸣谢:文章来源于邹全荣老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原作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原作者提供素材。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邮箱:475748776@qq.com,再次感谢!




上一篇普洱熟茶渥堆发酵技术

下一篇普洱生茶不做成散茶的六大原因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