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的包装要大气奢华,还是遵循古制?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茶文化网
一筒七片的蓝票宋聘号,露出的饼身黑如煤炭,却能拍出1332.8万港币的天价。
一筒1920年的紫票福元昌,整体造型酷似老树墩,拍卖价竟高达2600万人民币。
一饼三十年前的7542普洱茶,包装朴实无华,却是人人追捧的茶皇“88青”。
淡雅脱俗的瓷器,笔精墨妙的字帖,粉白黛黑的国画,而其貌不扬的普洱茶,绝对是收藏界的一朵奇葩。
竹条,笋壳,手工粗纸...普洱茶的包装为什么这么简朴?现在五花八门的包装,真的对普洱茶有益吗?
沿袭古制的天然包装
"茶须筑实,仍用厚箬填紧瓮口,再加以箬。以真皮纸包之,以苎麻紧扎,压以大新砖,勿令微风得入,可以接新。"明代——许次纾《茶疏》
将老笋壳轧软和除尘后得到的笋壳,是普洱茶的传统包装形式。一饼普洱茶重约10两,现在习惯将其换算成357克。
几根竹心篾条,编成坚韧耐用的竹绳。将七饼叠放在一起,用几片笋壳包裹好后,再用竹篾捆绑扎实,是为一提,但一般是把两提捆在一起,称为一筒。
竹篾绕筒身横绕六圈,再竖着编入一条格外粗实的竹篾作为固定,用细长竹片编出一个大竹篓,放入十二筒普洱茶,就是传统规格中最大的“一支”了。
一支有十二筒,一筒有七饼,也就是说一支有八十四饼普洱茶,包扎与装篓使用的,都是最天然的植物材料,不会对普洱茶陈化造成负面影响。
古代运输普洱茶的主力是马帮,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卫生情况堪忧。有时还会遭受山雨侵袭,而笋壳就能起到了避免普洱茶受潮,过滤不净的杂味作用。
普洱茶的陈放时长,通常是以年为单位的。在漫长的岁月沉淀中,笋壳的自然香会渐渐渗入普洱茶中,增添一层淡淡的竹香。
源于自然的笋壳和竹绳,不仅造价低廉,显现出传统的勤俭节约的中华美德,而且极富生态气息,彰显出老而弥坚的沧桑艺术氛围。
更具特殊性的紧茶”,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蘑菇坨,由于造型小巧,一般以“粒”为基本单位。
最传统的蘑菇坨,每粒之间是没有绵纸的,包装时只是将六粒聚成“一条”,附上一纸内飞,再用竹箬结结实实地包起来而已。
回溯传统的普洱茶品,不管是福元昌、同庆、宋聘等号级茶,还是建国后的印级茶,都保持了统一的规格,和低调质朴的包装。
徒有其表的华丽外形
也许是茶厂也想与时俱进,现代的新晋普洱茶茶品,个个都打扮的“花枝招展”,唯恐分量不足,唯恐吸引不到大众的眼球。
包装上,版型设计眼乱目眩,包装绵纸五彩纷纭。现代生产的普洱茶茶品,总是试图用美轮美奂的包装,吸引消费者注意,抬高自己的身价。
重量上也千奇百怪,有凑整取零的500g和1000g,有试图以量取胜的5斤大饼,10斤大饼等等,看上去是霸气了,但后发酵和运输保存,都势必会受到负面影响。
更别说装箱与包扎,由于步骤繁琐,拆箱麻烦,竹篾和竹篓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塑料绳和牛皮纸箱。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茶厂,喜欢"创新"紧压成形这一工序,然而其目的,大多不是为了使普洱茶更好的发酵,而是为了在茶饼上,印上品牌名和好看的图案。
从表面上看,紧压成形后诞生的一饼普洱茶,已经标志着生产工序的全部完成。但无发酵不普洱,从发酵的角度看,紧压成形只是一个起点。
在茶饼上做烙印,就是不折不扣地舍本逐末,紧压的样式,是为了之后更好的发酵,外观美型与否,只能排在发酵的后面。
普洱规格要落在实处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了这么多,陆离其实也不是想去批判什么。随着时代发展,一些老技术,肯定是会被更高效的新技术取代的。
近年来,也是有一些有益的创新的,比如迷你沱、手撕饼等,都让泡茶变得更简单,而袋泡茶、茶膏、茶珍等新兴产品,更是让喝茶变得轻松便捷。
纵观近些年成功的普洱茶品,如被炒到天价的03年七星孔雀、身价暴涨数万倍的88青、大益的轩辕号和仓颉号等,抛开炒作成分不谈,外观上都是很简朴的。
说到底,规格改变是好是坏,还是要看其带来的利与弊,包装花样频出,颜色鲜艳夺目,但最基本的茶品质量却做的一般,当然是适得其反。
请大师设计的包装,固然精美大气,但这笔钱,最后还是要算到消费者头上,普洱茶的陈放转化效果,也不会因为包装吸睛而改变。
茶青质量优良,制作工艺严谨,包装朴素无华,再加上干净适宜的仓储环境,普洱茶只需要这些,其他的一概为外物。
普洱茶是生命的艺术,在漫长的岁月沉淀中得以升华,我们不需要赋予她美丽而多余的外在,只需要从品饮中,感受普洱茶陈化的生命历程,体悟人生的真谛。
来源: 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2022年上半年大益茶市总结(一):跌的越多,涨的越狠,拭目以待......
下一篇: 普洱茶投资分析: 我们距离普洱茶的“时尚化”还有多远?(下)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