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要强调清凉感?不深入生活体察,就会进入无糖可乐派的表述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茶文化网

清凉感

热量减少导致凉意是朴素的实际存在,需要讨论的只是感知的强弱高低的区别。

一瞬间的凉感与实际温变的清凉,是泾渭分明的。类似薄荷糖与凉水,类比就像代糖与糖。

不深入生活体察就会进入无糖可乐派的表述。

要讲清楚普洱茶余韵中的清凉感到底是什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喝过无糖可乐吗?

无糖可乐和真正含糖的可乐,你喝着有区别吗?

如果你喝着有区别,

那你一定是一个体察生活入微的人。

它确实是有区别的。

但是有些科学家呢,却非要认为代糖和糖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还写大量文章,做大量数据去证明。

其实就是不一样的。

在代糖到了口腔当中产生刺激的这一瞬间,可能感官机理与糖是相同或类似的。

可是真正的糖,它不但有甜味,还会随着我们体内的摄入,带来能量吸收感和一系列的连锁反馈。这种吸收感,加上一开始的甜味反馈,形成一个回路,这才是完整的糖的体验。

如果我们真正细微的去体察生活,体察我们接触到的每一种感官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种感觉是多么清晰。

代糖骗不了你。

1

什么是“清凉感”?

知道了糖和代糖的区别,

清凉感就好理解了。

薄荷醇类的物质,能够刺激你的冷感神经。

让你感觉有一瞬间的凉意。

但是只有真正的温度降低、热量的减少,

才可能带给你持久的清凉。

就像冰棍和凉水带来的凉感。

茶汤当中,真正能带来这种持续凉意的,

只能是导致热量降低的物质,

而这种物质,属于糖苷类物质。(补充说明:茶中有效的糖苷类物质,可以通过品鉴感受到的,主要是一个简单糖和一个有机酸的脂合物。)

(可查看往期内容了解→你喝过有清凉感的熟茶吗?)

因为糖苷类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会吸热水解,这是一个吸热反应,在口腔当中发生吸热反应就会有清凉感。

当我们喝茶时糖苷类会附着在舌面上,持续缓慢分解,糖苷含量越高的茶,产生的清凉感就越强、越持久。

△糖苷水解是一个吸热反应,产生清凉感。

2

为什么我要强调清凉感?

是因为我说的清凉感跟糖苷相关。

而糖苷跟普洱茶的陈化潜力相关。

去关注这种类型的清凉感,把注意力、把品鉴习惯,集中在上面,去建立品鉴方法,就有助于我们去判断这个普洱茶后期越陈越香的潜力。

这就是更有一般意义的品鉴训练。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缺乏系统的表层反馈上,虽然也能愉悦自身,但缺乏一般性价值。

3

科研也是分派别的

谈到这里,我也算做个简短回应。聊一下关于这种感官科学的研究。

其实就像我上面说的那个例子,代糖和糖,本质是不一样的。带给我们人为的感受截然不同。

同样的,薄荷醇的清凉和温度的降低,带给人的感受其实也是截然不同。

但是我们在做科研的时候,确实可以在主观是暂时认为它相同。

不过这种相同,是在假设的基础上。

这样写出来的论文,可以在实验假设上获取一定的数据,成为科学假说。起到一定参考性。

但这并不是客观世界发生的一切。

什么叫科学?

科学是在经验主义的哲科思路下,走出来的一条路。真正的科学表述从来不以真理自居,恰恰是要“捆绑”自己的手脚,讲出来的论述必须具备可证伪性。再在实践中通过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的模式去反复碰撞,渐渐沉淀,直至被一般性证伪,成为一个极端条件下的特殊存在而被保留。

我提出的科学假设,

也需要在实践生活当中不断地验证,

不断的去积累数据,

形成它的反馈,形成它的沉淀。

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的去碰撞去成长,

这就是科学的意义。

而不是说,

我先从实验当中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

然后我定义它是真理去执行。

这恰恰不是科学,这是“拜科学教”。

这是我们今天应该去探讨的茶文化。

来源:茶叶进化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山头茶市场:茶农赚现金,茶商赚库存!

下一篇“三茶”统筹提出三周年,看见这些中国茶巨变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