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度人茶者心——郭红军编《云南近代茶史经眼录》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茶文化网
收到郭红军新生寄赠的新作《云南近代茶史经眼录》,满心欢喜。这是让人期盼已久的一本书,填补云南茶史研究资料汇编的空白之作。这种事情都是说来容易,实际上极难做成的一件事。凡是做学问的人大都知道,想要出成果,必须要有充分的研究资料。而由于种种原因,研究资料往往非常分散,光是收集这些资料都是极其耗费人力、心力及财力之事。掌握有资料的人,要么秘不示人,要么自己做研究用,“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生动细致地描摹出这种心理。当然这样做倒也无可厚非,本属人之常情。相较而言,更显现出郭红军先生的仁人用心。私以为应了茶圣陆羽所倡“精行俭德”,让人深为叹服感佩。
从普洱茶史研究的角度来看,约略的划分:自盛清康熙年间普洱茶进入信史的记载至晚清道光年间属于普洱茶的古代史;自鸦片战争爆发至新中国建立属于普洱茶的近代史;建国后至今属于普洱茶的当代史。这三大阶段中,普洱茶古代史阶段的资料虽然有限,但是大多数已经被挖掘出来;普洱茶当代史的资料蔚为大观,悉心收集并不难获取;真正属于认知有限,资料阙如的正是普洱茶近代史。从这个意义上讲,郭红军先生可谓是居功至伟。更何况,本书的资料汇编并非局限于普洱茶,而是囊括了云南茶在内。
拿到新书之后,我就迫不及待的开始翻阅。书名已经点出这是一本资料汇编,内容划分为五编:中外著作、海关报告及贸易统计、省内刊物、茶业文集与茶文化藏品赏析。对于从事普洱茶研究的人来讲,本书不啻于资料宝库,资料非常详实。编这样的书,除开前述资料收集之难,更难的是资料的编排校对。举凡如近代的国内资料大多数都是繁体字竖排版,改为当下人习惯的简体字横排版就是一件极其繁琐之事。更有国外英文版资料,尚需经过翻译才能便于当下人阅读。开篇“凡例”中寥寥数语,背后都是编者的千辛万苦,非亲历者不足以感同身受。
仅就数日来阅读后的印象,就足以让人叹为观止。由于此前云南近代普洱茶的资料极为稀见,许多情况并不容易作出明确的论断,有了这本书汇集的众多文献,能够有效的解疑释惑。透过各种各种各样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到明确的结论:六大茶山(今人称作古六大茶山)是众所公认的普洱茶策源地。从晚清至民国,在包括官僚、绅商、民众等官民双方的公同努力之下,普洱茶走出六大茶山,扩展到云南省四十个左右的县级行政区域,奠就了今日云南普洱茶产业版图的核心。从晚清到民国,普洱茶正在经历商业模式的剧烈变革,从传统的私营商号到现代的茶业公司,纷纷在商业舞台上崭露头角。从产品与加工技术的角度来看,可谓是纷繁复杂,并无今时人们所想有着固定的范式。此前大多人能见到的只有李拂一、范和均等人所作记录,更多的文献既对其有佐证,亦对其有补充。一言以概之,今人想要彻底复原近代普洱茶的加工工艺,即便是有这些资料可资参照,恐怕也是刻舟求剑抑或是缘木求鱼,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从普洱茶史来看,普洱茶的加工技术始终都处于动态演进的过程。遗存至今的普洱古董茶,且不说真品凤毛麟角,恐怕当时的人也想不到能留存如此之久,更难以想象如今人们对古董茶的评价。换成现代人和未来之人,恐怕也是大抵如此。当下之人首先要考虑的是满足自己身处时代人们的需求,或者是可以预期时段内人们的需求。
近代普洱茶,从形态上划分:其一是散茶,有毛尖、芽茶与蕊茶等;其二是紧团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圆形的圆茶、方形的方茶与砖茶、窝窝头状的沱茶、牛心形的紧茶等;其三是茶膏。主流形态自然是方圆紧茶,形态各异也是产品特色,放在传统视野下,也是一种创新。不同形态的紧团茶都有自己占据主导地位的销区。当时的这些形态各异的茶,在宽泛意义上,大体都可纳入普洱茶的范畴。
普洱茶的加工贸易重心,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变化。六大茶山的倚邦、易武,思茅、佛海(今勐海),景谷、顺宁(今凤庆),下关,昆明等地。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茶商的开拓精神,以紧茶为例,从早期古宗商人至思茅驮运,到后来茶商自佛海经缅甸、印度辗转运至西藏。伴随香港开埠之后,茶商早早注意并进入香港销售,香港后来一度成为普洱茶贸易重地早就埋下了伏笔。而通过叙府(今宜宾)沿长江售往重庆等地,不断致力于开拓内销市场。即便是云南省内,以省城昆明为例,也是各种茶竞争的主要市场。回看近代史的社会背景,便不难洞悉彼时茶商筚路蓝缕的艰辛创业之路。
从本书涉及的内容来看,这并不是一本容易读懂的书。既需要热爱普洱茶的人们有着探索与阅读的兴趣,还需要有较为深厚的普洱茶知识积累。当下属于茶类图书出版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过去二十年间出版的茶书,比千禧年以前上溯至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伊始上千年间的茶书数量都不知道多了多少倍。单是我个人二十多年来就收藏有五千余册茶书,其中普洱茶类图书就在一千册以上。近年来面对茶书出版喷涌,更是有了买不尽、读不完之感。想必众多同好亦有着同样的感受。虽然这本书的价格一点也不亲民,但是它仍然非常值得有志于研究与探索普洱茶者典藏阅读,想必定然不负您的期望。
实际上,作为资料汇编类的书,还有两种编写方式:其一是将原始档案扫描后重新编辑;其二是注明底本逐一进行点校。但这都需要耗费旷日持久之工。郭红军先生曾经透露过:汇聚成书的资料,仅仅是他典藏资料的冰山一角。或许有朝一日,这些珍贵的资料能够举办专场展览,并有主人亲身讲授书里书外的故事。
我与郭红军先生神交已久,但至今素未谋面,承蒙惠赠大作,不胜感谢。书中有一副郭红军先生的肖像照片,长衫、布鞋,端坐、凝望,颇具传统文人的风范。看上去非常年轻,其雅言义行更叫人多了几分敬佩。期待有朝一日能够与先生茶叙,共话我们深爱的云南、云茶。
来源:行知茶文化讲习所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陈晓雷著《普洱茶经验之谈》书里书外的故事
下一篇: 《纯茶道》:为读者揭开茶道真谛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