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茶叶的“外贸时代”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茶文化网

口述人:

邓中文,1935年6月生,籍贯重庆永川,原雅安地区外贸局党组书记、局长。

从部队到外贸局

我老家在重庆永川,1951年参军入伍,从战士到团级干部,在部队工作了26年。

1976年转业到地方,我被分配到国营雅安茶厂,后来又到雅安地区(今雅安市,下同)外贸局工作,先后担任国营雅安茶厂党委书记、雅安地区外贸局局长。那时候雅安地区的外贸产品很少,茶叶是其中的一项,分边销茶、内销茶,我就是从那时候才真正开始接触茶的。

当时雅安地区外贸局有3家直属企业:国营雅安茶厂、国营荥经茶厂和国营天全茶厂。

国营雅安茶厂在城区西门的文定街,是传统边茶厂,产品主要供应西藏。计划经济时期,国营雅安茶厂主要生产两个产品——康砖茶、金尖茶。康砖主要供应西藏,金尖主要供应甘孜藏族自治州。当时产品都要按照计划生产、调拨。企业只管生产、加工,然后按计划调拨出去。

1981年,我被雅安地委(今雅安市委,下同)任命为雅安地区外贸局局长兼党组书记。

计划经济时期,四川省的茶叶管理和其他省份不一样,很特殊,全省有关茶叶的生产、计划、补助等都是由四川省外贸茶叶公司负责,雅安地区还把农业局的茶叶生产管理科全部调给外贸局,由此茶叶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都归外贸系统管。当时的销售主要有几个渠道:一个是边销,边销就销往西藏等地;另一个是内销,计划经济时代内销都是需要按照计划调拨销售的,工厂没有销售权;还有一个是外销,就是出口,每年省上要下指标,需要生产、调拨什么品种、多少数量的茶叶来出口,各个地区各个茶厂按计划执行就行了。

20世纪70年代,茶叶是雅安地区多种经营中最大的一项产品,当时雅安茶叶种植面积不大,大概有6万亩。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接手外贸局的时候,集中成片的茶叶种植面积还不到这个数,其他的是零星分布,连玉米地里也有茶树,雅安人称“满天星”。每年割一次,卖给国营雅安茶厂等边茶厂,生产边茶。

雅安地区外贸局直接管理的三个茶厂中,最大的是国营雅安茶厂,年销售量也是最大的,大概有700万斤,3个厂加起来大概1500万斤,国营天全茶厂主要生产金尖,国营荥经茶厂全部生产康砖,国营雅安茶厂两个品种都生产。

我到雅安地区外贸局工作的时候,地委书记找我谈话,说你要把茶叶生产搞好。那时候不强调流通,他们最关心的是生产。当时雅安地区大概140万人,茶叶分布在北部6个县,南部两个县不多,汉源基本上没有,石棉有一点,主要就是在雅安、名山、芦山、荥经、天全这几个县,宝兴的中坝有一点,但是不多,中坝有一个后山茶园。

改良茶园 发展细茶

当时雅安茶叶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是边销茶。改革开放初期,雅安地委已经开始要发展内销,光做边茶不行,效益不好,我们确定要做内销茶、做细茶,现在叫名优绿茶。细茶的突破口在名山,名山细茶多,雅安县(今雨城区)基本上是边销茶(俗称粗茶),每一年都要收购几百万斤。名山茶厂就开始做细茶,名山茶厂是后来成立的地方国营茶厂,我们外贸局派工作队到名山去指导加工、指导生产。名山的双河、红星我们都派人去。最早去的是双河天车坡,那里的茶树是最标准的造型。那时候大多茶叶是高秆品种,观赏性、蓬势不如现在的好看。

茶园里的茶都是“满天星”分布,不好采,怎么搞细茶?我们外贸局有个茶叶公司,我去的时候就有了,但是他们以前是做边茶的,做边茶对茶园的要求低。

做细茶首先要改良品种,我们组织人到福建去调茶种,去了福鼎。所以以前种的福鼎茶都是播的茶籽,每年冬天去调。

种子调回来,春季以前发给农民,就指导他们开始种茶。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只调福鼎大白,它的植株较高,但芽头不是很好。

后来,外贸局继续在这个方面做实验,找了样品来推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比原来改进了一步,但我们觉得还是不行,福鼎大白还是蓬势太高,采摘不方便,而且产出太慢,种子下去,四五年才能成型,这期间没有收入。

我们通过四川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川农大)的教授,运用他们的技术优势,建立良种茶园,养穗条扦插,每年秋天扦插,当年扦插下去第二年就可以移栽,一般就有一芽两叶,管理得好的有四五叶,于是建了很多良种茶园。名山的联江、中峰都有。良种茶园两到三年就可以采芽,但产量不高,还有一个养蓬的过程。发展到现在就是百亩良种茶园,我们在牛碾坪做了推广。除了川农大的这些专家教授,雅安也有自己的茶叶高级农艺师,例如名山的李廷松,他搞育种特别厉害,然后就是杨天炯、李国林。

改良品种之后,第二步是提倡科学种茶、栽茶、养蓬、修剪。茶树品种往矮秆方向发展,不要高蓬势的。双河的茶蓬势很好,但是太高,一般人够不着,而且很费功夫,每年一次轻修剪,剪下来的一部分可以做粗茶,增加收入。三年一次重修剪,高秆都剪下来,压低树身,就是增加更多的芽头,慢慢地蓬势就上来了。每年外贸局提倡发展一些新的茶园,都要走这个方向,不走播种路线,发展到现在,茶的蓬势基本上都不是太高。

计划经济时期,外贸局对雅安茶叶生产是作了贡献的,出茶、出钱、还出人,当时的制茶机器,烘干机等机器的制造材料,例如钢铁,都是外贸局调来的,芦山有个茶叶生产机器加工厂,名山也有,外贸局也帮助他们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兼任了雅安地区茶叶学会的理事长,行政职务和学术团体职务兼于一身。

发展新产品 创制峨眉毛峰

发展良种茶园的目的是提高效率,雅安地委最关心的是农民增收,所以我们就研究创新,发展新的茶叶加工品种。为了发展内销茶,我们在凤鸣乡(今雨城区草坝镇)桂花村附近,研发了一款毛峰茶,当时取的名字叫凤鸣毛峰,后来改成了峨眉毛峰。主要原因是考虑那时候雅安不出名,没有峨眉山的名气大,改为峨眉毛峰以后销售确实不错,一年生产7至8吨,外贸局完成了任务,国家也增加了收入。

峨眉毛峰1982年、1983年就安排出口外销了,最多的一年出口了5吨。当时,省外贸公司也觉得这个毛峰茶好,特意送去参加1985年9月在葡萄牙里斯本举办的第二十四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峨眉毛峰受到高度评价并荣获金质奖。

回来跟雅安地委汇报,地委认为既然峨眉毛峰这么好,就扩大生产,安排大家都生产。我说一敞开生产,若不能按照统一技术标准操作,茶叶品质就不能得到保证,出口就会受到影响。地委最后同意只由外贸局管理的茶叶公司生产,主要用于出口。现在的毛峰茶成了大众茶,不是当年的高端茶了,因为它已经不是我们当时的技术标准。当时峨眉毛峰的技术标准是供销合作总社来负责验收的,他们都觉得很好。我们没有把这个牌子维护好,非常可惜。但是不管怎样,细茶增多了,比重增大了,农民收入增多了,我认为就足够了。

当年我主张创品牌,觉得雅安做茶遍地开花,到处都在做,但是好多都没有牌子,都借毛峰这个牌子,我主张企业联合起来创品牌。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边销茶还是国家16个计划管制产品之一,它的价格一方面受国家调控,另一方面原料又是放开的,所以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为了反映边茶的实际情况,我好几次上北京,向国家管理茶叶的两个部门:商业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反映情况。当时供销社只管调拨,商业部管国内流通,价格也要通过商业部或者供销合作总社来协调。1988年我带领三个厂长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商业部去解决价格调整问题,但当时没有得到答复,我们只好回来,直到第二年才办下来,边销茶销售价大约提高了30%。

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的时候,我已经退休了。我退休的时候61岁,地委交给我一个任务,退休可以,但是茶叶上的事情还是继续干,所以我担任雅安市茶叶学会理事长一直干到2002年,才把这副重担交给茶叶公司总经理刘伯龄。2005年,我把相关情况写成了一本书,但没有正式出版。

我退休的时候,雅安内销茶产值差不多占到茶叶总产值的50%。我刚到雅安地区外贸局的时候,边销茶比重占总产值的90%,内销茶只有10%。边销茶对于国家、对于民族团结很重要,但是对于雅安的老百姓来说,雅安地方经济也需要发展,所以我们才要大力发展细茶。雅安的发展起步晚,但雅安这些年的发展很快。

来源:雅安日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张建民:关于推进首都茶文化发展的建议

下一篇黄成植:踏实做好河南茶产业 注重茶文化的传播和延续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