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代川农茶人让雅茶释放更多“动能”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茶文化网
春回大地,茶香雅安。
茶,与其说是绿水青山给予的恩赐,不如说它是大自然对勤劳给予的奖赏。
古时,能工巧匠们用奇思妙想将绿叶加工转化为不同形态,绿茶、黄茶、黑茶、白茶由此诞生。今天的雅安茶产业,随着四川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川农大)“高校力量”的加入,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其实,四川农业大学于1976年开办茶叶专业,是国内最早建立的茶学专业之一,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四川省品牌专业和双一流专业,是四川省唯一涵盖博士、硕士、本科,所有茶学人才培养层次的高校。川农大茶学专业诞生自公元前53年,蒙山县(今名山区)人吴理真在蒙顶五峰之间驯化野生茶树,种下7棵茶树开始,这片神奇的绿叶一直活跃在人类的文明史中。2000多年的时光可以作证,茶与人类密不可分,茶叶与经济密不可分。古时,能工巧匠们用奇思妙想将绿叶加工转化为不同形态,绿茶、黄茶、黑茶、白茶……成为流行2000多年的饮品。作为世界上文字记载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世界茶文明发祥地、世界茶文化圣山。这片土地,也是茶人学习成长的沃土。据资料记载,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茶学的诞生。我国近代茶业教育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清末年,清政府根据茶叶外销需要在南方各茶区开设了学制1至2年的茶业讲习所。1910年,四川灌县(今都江堰市)开办省茶务讲习所,后迁成都,改为省立高等茶叶学校,学制3年,1935年停办。这是我国成立最早的茶叶学校。
杜晓为北川苔子茶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学专业的本专科教育复苏。1952年,全国实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把各综合院校中的农业学科加以合并调整,成立专业性质的农学院。”川农大园艺学院茶学系教授杜晓介绍,那年,喻衣尘教授进入四川大学农学系就读,1956年毕业后留校教学。农学院迁往雅安独立建校后,喻衣尘成为川农大茶学专业的奠基人。
当时农学院茶学专业教研室还没有成立,茶学专业教师空缺,应杨开渠院长的安排,喻衣尘被安排在农学系作物教研室进行大田经济作物和茶叶教学,她除了带学生外出实习之外还要加紧学习茶学专业知识。
1960年,喻衣尘被派往安徽农学院茶叶系茶学专业进修一年,进行茶学专业的系统学习,回校后将所学联系教学,积极加紧建设茶学专业,不仅对川农大学生进行茶学专业教育,还面向社会开设茶学培训班,为四川培养了许多茶学人才。
1976年,经过艰辛的筹备,四川农学院园艺系茶学专业教研室成立。与皖南农学院、华南农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福建农学院和广西农垦职工大学等学院一道,相继招收茶学专业本科生和专科生。
198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全国正式实施“学位”授予制度。四川农学院成为全国茶学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
1985年,四川农学院园艺系茶叶专业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园艺系茶叶专业,1991年成立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茶学系。经过30多年的建设,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农、工、商、文等多学科交叉特色的学科,形成包括硕士、本科、成教专科等多种办学层次的教育体系,覆盖的专业方向有茶学、茶文化和茶饮品科学与工程。
迄今,川农大茶学专业共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300余人,茶叶技术骨干12000余人,招收硕士研究生28人,其中部分毕业生成为国内外科技、管理与经营人才,不少人已成为享有盛誉的专家、教授、学者。
川农大的“高校”力量
雨城区农业局原茶叶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援藏专家李国林就是毕业于四川农学院园艺系茶叶专业。
其实,按照李国林的想法,他倒未必想做一个茶人,这位巴金的亲侄子、农学世家的子弟原本想当一个地质学家。或许是千年来茶扎根这片土地的坚守和沉淀,以及茶叶创新理论的灌溉,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开始潜心钻研茶学。
1994年,易贡茶场改扩建,由于不懂边销茶、细茶等专业生产方法,时任易贡茶场场长的帕甲亲自来到雅安,把李国林“借”到易贡茶场做援藏干部。他成了第一批在西藏种茶的雅安人,易贡茶园也成西藏历史上第一个规模茶园。
202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其中一个点位便是北川石椅村,总书记听完介绍后,特别询问了北川特产——苔子茶的生产情况。而苔子茶发展的背后,有杜晓的身影和汗水。
2000年初,杜晓便扎根北川,与当地共建北川苔子茶古树茶研究博士工作站,带领团队跑遍了北川县所有乡镇,不断为当地茶产业发展把脉支招。杜晓团队牢牢抓住“品牌”和“体系”这两大抓手,一边通过集成创新将原有产品升级换代,一边紧锣密鼓地制定符合当地的产品质量体系。在杜晓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北川苔子茶由过去绿茶扩展到现在拥有花茶、红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等种类,同时也打造出了旗羌、雀舌、露毫、贡熙、毛尖、雪芽等三十多种品目,有力打响了“生态好茶、小众高端、特色优质”的国家地理茶标志。由杜晓牵头制定的《北川苔子茶“绿茶+红茶”》团体标准、《地理标志产品北川苔子茶》绵阳地方标准也正式发布,标准从产品分类、实物茶样、感官品质、储运保鲜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明确规定,进而形成强烈的品牌效应和稳固的消费市场。
蒙顶山 袁明 摄
“教书育人是一件大事,是一件良心活,要做就要做好。”这是杜晓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早在20世纪80年代,杜晓就跟随川农大茶学系的老教师施家璠、陈瑜进、王宗尧等深入雷波、高县、荣县等地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尽管当时的吃、住、行条件异常艰苦,但前辈们爱岗敬业、不畏艰难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杜晓。他下定决心,要把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发扬传承下去,在往后的40年教学工作中,他都始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断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
“雅安拥有这么好的茶文化,我们更应该守护和挖掘。”杜晓建议开设茶文化专业,深化茶文化研究,厚植茶文化底蕴。在他看来,以鲜叶为主的茶叶经济时代,为茶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茶产业经济时代中,茶叶实现了从采摘到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经济附加值得以增加。随着时代发展,茶文化经济时代必定是发展的大趋势,用好“三茶统筹”,做好农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以文化为产业发展赋能,推动产业迭代升级,最终推动茶产业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川农大茶学系,有许多像杜晓一样深耕于茶园,专研于实验室的教师,他们用毕生所学传道授业解惑。也紧跟时代发展脚步,不断在茶园中书写着新时代的茶人故事。
何春雷在第二十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上发布雅安茶科技成果
在刚刚开幕的第二十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上,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教授何春雷作为发布人发布了茶科技成果。
“首先发布农业农村部成功登记新品种3个。”舞台上,何春雷掷地有声。本次雅安茶科技成果共发布了川茶9号、蒙山6号、金凤2号3个农业农村部成功登记新品种;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发掘利用与特色新品种选育及配套关键技术集成应用、川茶优异性状基因挖掘与育种应用、构建了茶树重要害虫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3项新技术;茶色糖深加工产品和金花藏茶精华粉、九钱深加工产品2个新产品;《雅安藏茶》和《雅安藏茶原料要求》行业标准、《兰花茶》《栀子花茶》团体标准2项新标准。
“本次成果发布,将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茶科技在茶产业发展中的质量、效能、动力变革,以科技创新助力茶产业新的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何春雷说,一代代川农人,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
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的蒋丹,目前在名山区山和茶文化职业培训学校任教。无论是大学时期学习的专业,还是工作时从事的课程,都有同一个关键词——茶。
“这些年,我以第一负责人身份完成雅安市科技局‘蜡梅甘露加工工艺优化及技术集成’项目。”蒋丹介绍,该项目开发2款香型的蜡梅甘露,建成蜡梅甘露生产示范基地2个,第一阶段为雅安茶产业提质增效1000万元,第二阶段为雅安茶产业提质增效达上亿元。
同时,蒋丹还以第一负责人身份完成教育部“中华茶文化传承与创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雅安藏茶制作技艺》项目,掌握雅安藏茶制作技艺核心难点与绝技,并形成专业教学资源推广至全国高校。
其实,在川农大的档案馆中搜寻,从喻衣尘到陈瑜进、施嘉璠、李家光、曾得发、王宗尧,再到杜晓、唐茜、何春雷等,一代代川农人让雅茶释放更多“动能”。
(来源:四川雅安)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凤冈:茶叶生产添“利器” 提质增效促发展
下一篇: 沧源:春茶抢“鲜”开秤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