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觅“茶”踪:饮食文化展里的“茗香缭绕”(上篇)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茶文化网
观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资料图,摄影 | 东山篱下)
【茗香缭绕】
茶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要贡献之一。中华茶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由物质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是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最新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人饮茶的历史可能追溯至战国时期。西汉时期,巴蜀地区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的形成始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时期达到鼎盛,明清时期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自唐代起,饮茶用具从酒器、食器中分离出来,并自成体系。不同时期的茶具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造型优美的各类茶具除具有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
【茶故事】
茶在三国时期一度成为一种奢侈饮品,只在宫廷和贵族之间流传,富贵之家也只是来了贵客才端茶接待。
《世说新语》中记载,一名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在东晋南渡不久后去了建康(今南京)朋友家做客,朋友吩咐仆人端茶待客,客人十分震惊,因为这位朋友并不是豪富之家,却能喝得起茶。
可以看出东晋时期,茶已经脱离了奢侈饮品的行列,成为建康和三吴地区的一般待客之物。同时,茶还在这一时期成为酒的替代品,江东豪族常常以茶代酒来标榜自己的清廉。
青釉托碗“身兼多职”,喝水饮茶都是它
北朝 青釉托碗
魏晋南北朝时期处于饮茶的早期阶段,茶具尚未固定下来,碗既用于进食喝水,又用于饮茶。中国最早的茶具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最初饮茶需要煮沸,因碗热烫指,于是出现了托盘与之配套使用。
托盏:让喝茶不再烫手
西晋 青釉托盏
托盏是一种以托和盏组合而成的茶具。托又称盏托、茶托、托子,是从汉代的托盘、耳杯演化而来,至南朝时已十分盛行,成为当时风行的饮茶用具。盏托的发明很巧妙,可以防止茶盏高温烫手。
多子盘
盛放茶点,让喝茶更讲究
晋 青釉格盘
东晋、南朝时期,饮茶在江南盛行,茶果成为士大夫们招待宾客的主要物品。此盘分为10个格子,又称多子盘,早期为长方形,以后渐演变为圆形,用于盛放茶点。东晋时瓷器类的碗盘样式品种尚不多,格盘在当时是一种较为讲究的餐具。
【茶故事】
《神农本草经》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tú]而解之。”“荼”也就是茶。茶也被认为有其药用价值。
钱希白《南部新书》中记载了一个僧人饮茶长寿的故事。
唐代宣宗纪大中三年,有一僧人130多岁仍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宣宗知道后问他是否服了灵丹妙药。僧人说:“惟嗜茶,凡属至处,惟茶是求,或百碗不厌”。宣宗因此赐茶50斤,另其居保寿寺。
“香花茶果”碗:喝茶使人瘦
唐 白釉“香花茶果”碗
道家仪式常供香花茶果,而不用肉食供奉。唐代奉道学仙之人认为饮茶可以使人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甚至可以羽化登仙。道家所说的“仙风道骨”就有“瘦”这一项,升仙要仙鹤来接,身材偏瘦者,仙鹤才能驮动,也许是由于这个原因,才有饮茶使人消瘦之说。
白釉杯盘:来,一起喝茶
唐 白釉杯盘
此杯盘是由南朝青釉五盅盘发展而来。五盅盘因盘内置五个小盅而得名,是用来喝茶或饮酒的器皿,东晋时始有出现,南朝时较为多见。隋唐时北方出土白釉杯盘有的盘底没有三足,杯多为平底敞口,五至八个无定数。据其组合形式分析,该套杯盘应为喝茶的用具。
白釉瓷汤瓶:执瓶冲茶
唐 白釉瓷汤瓶
汤瓶是一种茶具。晚唐时,点茶法出现,即在汤瓶中煮水,置茶末于茶盏,水沸后,执瓶向盏中冲茶。点茶的技巧在于点汤,所以汤瓶是重要用具,它的设计便于手持向体积小的茶盏倾注沸水。
鲁山窑雪灰花釉汤瓶:质朴亦奔放
唐 鲁山窑雪灰花釉汤瓶
唐代时,除青、白瓷之外,花釉也特别具代表性。花釉瓷是在深色釉上涂上浅色斑点,然后烧制而成,色彩质朴、奔放,主要产于河南、山东,以河南鲁山窑最有名。
展览现场(资料图,摄影 | 东山篱下)
来源:国博君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