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适合“围炉煮茶”的省份,凭什么是广东?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茶文化网

一炉烟火,一壶清茶。慢火轻煮,满院生香。

要说这个冬日最出圈的过冬方式,当属仪式感爆棚、氛围拉满的“围炉煮茶”。数据显示,在小红书平台上“围炉煮茶”话题已被1200万人次浏览。抖音上,“围炉煮茶”话题播放量也已超过20亿次,堪称网红“顶流”。

作为广东特色优势农业品牌宣传推介暨品牌运营项目主推的品类之一,茶是广东人绕不开的日常。而要说最适合围炉煮茶的省份,广东当仁不让。

围炉煮茶作为一种饮茶的新形态,能同时满足年轻人感受传统文化和符合现代口味的需求。其实,煮茶一直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早在唐代,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记录了煮茶的过程,宋代时期煮茶就已经风靡。茶叶经过碾碎、烹煮、搅拌、滤汁后,再将茶汤注入茶盏里饮用,饮茶之余搭配一些茶果点心,三五好友围坐一起吟诗作赋。

对于广东人来说,饮茶是“刻在DNA里”的记忆,围炉煮茶也并不陌生。在广东潮州,被尊称为“中国茶道”的潮汕工夫茶中,煮茶的习俗便由来已久。一泥炉,一砂铫,一蒲扇,潮汕人在点滴工夫间把“水、火、器、烹、茶、饮”融为一体,尽显“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的风土人情。

除了拥有爱茶的文化基因,广东也是盛产好茶的宝地。广东六大茶类齐全,区域特色鲜明。2021年,广东省茶叶种植面积133.9万亩,产量13.95万吨。而广东一众好茶中,不乏适用于围炉煮茶的选手。

广东茶叶

以英红九号为代表的红茶,属于全发酵茶,茶性温和,茶汤香甜味醇,尤其适合在寒冷的冬日围炉煮茶;陈年单丛茶,焙火比较重的乌龙茶,越煮越香,同样与围炉煮茶的相性满分;还有被广东带火的新晋网红茶小青柑茶,强烈的果香沁人心脾,当中包裹着发酵度比较高的茶叶,也特别适合拿来围炉煮茶。

杯中有热茶,盘中有吃食。说完了围炉煮茶的主角茶叶,不能不提茶桌上的其他配角。广东物产丰饶,从荔枝、龙眼、菠萝、香蕉、柑橘、柚子等广东特色六大水果,到种类繁多的畜牧、水产,乃至装饰在茶桌一隅的花卉,都是围炉煮茶的常客。

而这些,都是你能在广东寻觅到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而这些,都是你能在广东寻觅到的特色优势农产品,也是广东特色优势农业品牌宣传推介暨品牌运营项目主推的农产品品类。

广东荔枝

广东省荔枝栽培遍及全省80多个县市,产量大、品种多,有增城挂绿、高州荔枝、茂名白糖罂、东莞荔枝等特色品种。在广东,荔枝肉多用以入菜,烤着吃更加鲜嫩多汁,香甜爽口。

广东龙眼

广东是我国龙眼产量最多的省份,有高州龙眼、储良龙眼、廉江龙眼、石硖龙眼等知名品种。带着硬壳的龙眼在烤的过程中,不需精心照料,烤熟后吃起来很有嚼头,颇有些果干的风味。

广东菠萝

广东菠萝种植面积和总产业均值位居全国之首,孕育出徐闻菠萝、神湾菠萝、惠来凤梨等深受消费者喜爱的知名品种。烤菠萝一般会与烤肉一起制作,经过烤制的菠萝吃起来不会涩口,香味也会渗透到肉里,让肉带有水果的清甜,吃起来更加开胃。

广东香蕉

广东香蕉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最,已形成高州香蕉、东莞麻涌香蕉、徐闻香蕉、南沙香蕉、遂溪香蕉等一批知名的区域公用品牌。香蕉可带皮烤或者剥皮烤,烤熟的香蕉香气独特,口感软糯香甜,还有一定的促消化功效。

广东柑橘

广东柑橘种植历史悠久,是全国柑橘特色优势产区之一。优越的生态环境孕育出四会沙糖桔、德庆贡柑、廉江红橙等国民级柑橘品牌。烤过的柑橘,外皮的养分充分渗进果肉里,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此外柑橘烤熟吃还有一定的化痰止咳作用。

广东柚子

广东柚子果大肉甜,远近驰名,有梅州柚、长坝沙田柚、汶朗蜜柚等知名品种。如今柚子正当季,除了鲜吃,广东人还喜欢烤柚子皮,去除其水分及苦涩味,用来入菜或当休闲零食。

广东水产

广东是中国第一水产大省,各式水产品应有尽有。虾干、鱿鱼干等经炭火烤制后香气更浓郁,更有嚼劲,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佐以生抽或芥末等调料,别有一番风味。

广东畜牧

广东是全国畜牧大省,相关肉制品种类也非常丰富,其中广式腊肠、腊肉因外形美观、色泽明亮、香味醇厚而全国闻名。将腊肠或腊肉切成薄片烤熟,外焦里嫩,皮脆肉香,滋味独特。

广东花卉

广东四季温度较高,湿润多雨,十分适合花卉生长,兰花清新淡雅、多肉憨态可掬、杜鹃娇俏可爱、红掌饱满鲜艳、竹芋娇翠欲滴……花卉可作为茶桌、茶席上的装饰,选取当月令的花材,与茶具搭配可增强饮茶情趣。当然所选的花型除了美观外,也要顾及茶人的操作方便性。


来源:南方农村报、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中国最全茶叶历史及产地品种目录

下一篇“卖呷茶,娶无亩”,别具一格的潮汕工夫茶!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