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食,茶为养(上)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茶文化网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药食同源的深厚底蕴让茶叶康养治病的道理入医书、进史册,代代相传。

即便到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用西方的科学去解读这片树叶。

无论时间和空间如何交叠往复,茶叶总以不同存在形式伴我们左右。

岁月浩瀚,我们的基因里或许已经有了关于茶的另一种记忆。

是茶气在身体中流动的健康舒适,也是在茶汤中与前人的对话。

种茶、制茶、饮茶、食茶,我们不仅追求勉强裹腹,满足味蕾,寻得药用。

数千年与茶为伴,只因茶中有饮食,茶中有康养,茶中有诗意。

茶食

“今天午饭吃什么?”

“ 今天晚饭吃什么?”

无论你是谁,当代人的日常灵魂拷问通常如此。

如果忘记国界描绘的区隔线,“吃喝”让人类史有时拥有了交叠。

我很赞同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所言:“心中有情,首中有思,必先腹中有物。”

丰富的味觉感知能够延伸人的思绪,猛烈的酸辣意味着忘却忧恼的瞬间,馥郁的鲜甜连接着与开心有关的一切,而苦涩是为人之初都不喜欢的“ 绝望 ”……

正是在这百味中,饮食文化在文明的系统中形成了自身完整的架构,这在很注重从饮食角度看待社会与人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尤为凸显。

从“吃闭门羹”“吃香”“吃亏”等始于吃喝的大众词汇,到“民以食为天”“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等关乎政治哲学和人际关系的调谐。

从“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 ”对中和之美这种审美境界的寄托,到诗人杜甫赴长安吃到朋友并不丰盛的款待却兴奋挥笔写下“长安冬菹(泡菜)酸且绿,金城土酥(萝卜)静如练 …… ”的文人风情雅趣。

饮食,悠悠万事,以此为大。

百姓们也常说:“开了大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食中之茶,也是一件大事。

以茶入馔,古已有之。

从《晏子春秋》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食……茗菜而已”可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人们已经开始食用茶叶。

有一本书叫《中国茶菜茶点》,我很后悔第一次阅读它是在深夜睡前。

其中根据历史记载和民间现况记录的上百种令人垂涎欲滴的茶菜和茶点足以云游茶的深夜食堂。

随后,义无反顾地失眠了。

茶叶的包容性很强,可与素菜、水产品、禽蛋畜产类等可以说几乎是所有类别的食材融合烹饪。

如制成抹茶玉米笋、乌龙鳝片、五香茶叶蛋等美味茶菜,也可制成以蒸煮类、烘烤类和羹冻类为主的茶制点心。

茶没有困在时间里,没有禁锢在历史中。

如今,茶不仅只有曾经烹饪茶菜茶点时的精致厨心,煮水品茗的气定神闲和冲刷抹茶的怡然讲究,也丰富了自身融入人们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的特质。

“ 我想喝饮料吃零食,但我也想要健康。”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吃喝普遍是这样的态度:“请问,能不能在我的饮料零食里加点儿健康?”

近年来,茶叶功能成分标准化提取物、速溶茶系列固体饮料、液态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天然药物、茶日化用品、动物饲料、植物保护剂等茶叶的加工产品愈来愈多。

还是古人看得远,民以食为天,在众多的加工产品中,各种茶食品和速溶茶、茶饮料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药食同源的传统其实在不断嵌入现代生活,茶不停地渗透到更深更广的食品领域。

茶汤圆、茶粥、茶类面制食品、茶豆腐、茶叶糕点、茶叶膨化食品、茶叶果酱、茶叶冷冻制品 ……

以茶餐类和休闲类茶食品为主的茶食品走上了“无茶不欢”的旅途。

毕竟,吃下敷衍生产的食物,人不会感到满足。

为了与生活的忙碌搭调,出现了以立顿为代表的茶包、袋泡茶。

其中不乏添加了草本植物的花草茶和增添了亦食亦药的天然食品的保健茶,如决明子茶、菊花茶、麦芽茶和柠檬茶等。

还有以含茶配料或原料应用于香飘飘、雀巢等固态奶茶和康师傅、统一、娃哈哈等茶饮料的速溶茶。

而对于普洱茶来说,有着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 普洱茶膏。

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中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茶膏。

当我们说起药食同源,难免会想到茶叶。

作为一个普通人,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与健康的距离,还差这片树叶。

节选自《普洱》杂志2021年11月刊

《茶为食 ,茶为养》

文 | 葩佛 图 | 朱力 [ 除署名外 ]

来源:普洱杂志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一次了解茶的四个时期

下一篇待人如茶,彼此圆满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