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武夷茶艺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茶文化网
武夷山是著名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在漫长的时光流转中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民族瑰宝,更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茶艺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武夷茶艺与武夷茶的兴衰发展息息关联。自汉唐始,武夷茶历经千年的发展与变迁,至清时武夷岩茶诞生,以其独特的岩骨花香,名扬四海。与此同时,在继承唐时煎茶、宋时点茶、明时泡茶的基础上,于清代形成了一套完整富有雅趣且独具魅力的武夷岩茶冲泡品饮艺术。
茶艺除了注重观赏性,还应注重茶汤的质量,也就是如何将茶的特点发挥至极致,这就要求茶艺师对茶的特性、季节特点、环境特点有所把握,在茶艺流程中也并非一成不变,用茶艺手法的微调,减缓每一泡茶汤之间的落差,将茶之香、茶之味发挥到淋漓尽致。动作间不紧不慢,言语间不急不缓,神态间不慌不忙。
茶艺活动中的礼仪动作、手法要求规范适度。放下器物时要给人一种优雅、含蓄、彬彬有礼的感觉。在操作时讲究指法细腻、动作优美,通过一定的礼节表达对宾客的尊敬,从而也体现了行礼者的修养。2021年,武夷茶艺正式入选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学院是该项非遗首批传习基地之一,我们一起来看看由武夷学院茶艺队在传统茶艺基础上有所微调所诠释的十八道武夷岩茶基础茶艺。
第一道:焚香静气
即焚点一柱檀香,营造祥和肃穆的氛围。古人常说: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茶是清静之物,当然要求品茶者也要清静而坐,才能品出茶的真神真韵。
第二道:叶嘉酬宾
出示茶叶给宾客观赏。叶嘉出自宋代诗人苏东坡的《叶嘉传》,意为茶叶之嘉美。
第三道:活煮山泉
即用有焰无烟的火煮水 ,煮至初沸为宜 。中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就是说泡茶水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道:孟臣沐霖
孟臣是以擅长制作紫砂壶而闻名,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上好的紫砂壶称为“孟臣壶”,孟臣沐霖目的是提高壶温。
第五道:乌龙入宫
将武夷岩茶投入壶内,由于武夷岩茶统称为乌龙茶,因此称之为乌龙入宫。紫砂壶喻为“宫”。
第六道:乌龙入海
冲泡武夷岩茶讲究头泡汤、二泡茶,将第一泡茶直接倒入茶海称为乌龙入海。
第七道:悬壶高冲
武夷茶艺的冲泡技艺讲究高冲水,低斟茶,通过悬壶高冲,使茶叶随水翻滚,充分激发茶香,释放茶味。也称高山流水。
第八道:春风拂面
这时壶表层会有一层细致而均匀的泡沫,用壶盖轻轻的刮去,称为春风拂面,可使茶叶更为清净。
第九道:重洗仙颜
第二次冲水,用开水浇淋茶壶表面,既可温烫茶壶的表面,又可提高壶内外温度,让茶叶香味充分释放。重洗仙颜为武夷山一处摩崖石刻,借用于此可洗却茶人凡尘之心。
第十道:若琛出浴
在中国的清代,江西景德镇有位名叫若琛的烧瓷名匠,他烧出的白瓷杯小巧玲珑,薄如蝉翼,色泽如玉,极其名贵,后人为了纪念他即把名贵的白瓷杯喻为若琛杯。那么若琛出浴即为温烫茶杯。
第十一道: 玉液回壶
将茶壶底沿茶盘边缘旋转一圈,以刮去壶底之水,防其滴入杯中。
第十二道:关公巡城
斟茶时为了避免茶水浓淡不均应依次往各杯巡回而斟,被喻为关公巡城。
第十三道:韩信点兵
茶水剩少许后应依次往各杯点斟,称为韩信点兵。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一是为了保持每杯茶水的浓淡均匀,第二则表示对品茗者的平等与尊敬。
第十四道:三龙护鼎
端杯有一定的端杯姿势,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托住杯底,三根手指喻为三龙,茶杯如鼎,这样握杯即稳妥又高雅。
第十五道:喜闻幽香
闻香,感受其岩韵幽香。
第十六道:鉴赏三色
观茶汤颜色,武夷岩茶素有“绿叶镶红边”之名,茶汤清澈明亮,认真观看茶水由杯外圈至内圈的三种不同颜色。
第十七道:初品奇茗
品饮武夷岩茶时应小啜一口,让茶水在口中翻滚,初饮时会感到有些浓苦,但多饮几口便觉清新甘甜之感油然而生,这就是与众不同的武夷岩韵。
第十八道:尽杯谢茶
喝尽杯中之茶,以谢茶人与大自然的恩典。
武夷茶艺,作为非遗瑰宝,联结着武夷山精深的茶文化。在历史的烟云里铭刻辉煌的过去,也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现在的精彩,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着未来。
来源:武夷茶天下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世间翻滚一壶茶,温暖城市的朝云暮雨
下一篇: 历史流变中的茶生活与茶家具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