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千万!中国茶企为什么不容易做大?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茶文化网
经常有人问:
中国茶企为什么不容易做大?
尤其是,那些在其它行业“干过大事”的人,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是带着不屑的神情,恨不得是俯视斜视加鄙视。仿佛在他们眼里,茶行业就是个“钱多,人傻,快来”的行业,茶行业期待他们这样的“救世主”已久。过去十来年,笔者一直在茶行业,不断在经历与思索,顺带也目睹过许多“大佬”在茶业中的浮沉与挣扎:你看与不看,他们都在那里。
尽管迄今我也不能说一定是知晓了答案,但慢慢地知晓了行业的一些现状与特点。我简要总结了以下这五个“千万”。
1.千家万户
中国的茶园总体非常分散,呈碎片化状态。
有时候,即便你看到的是连片的茶园,但其背后可能是归属于不同的农户。
这种状态,对应了小农模式,同时在大部分地区也是非职业茶农的模式。这同时也就带来了管理和经济性两方面的挑战。不过,换个角度看,这种模式也是众利模式,使得茶产业成为一个富民产产业。
2.千差万别中国产茶区域广阔,不同产区资源禀赋不同,形成差异。
茶树品种及其栽培方式的不同,又形成差异。
工艺的不同,形成差异;同一工序,在不同制茶人手中的技艺把握,也会形成差异。
不同时节,形成差异。
中国茶从原料开始就千差万别,在产品端千差万别也就不奇怪了。
3.千军万马种植端是千家万户,销售端则是千军万马。
种植端的千家万户,自然卖茶。
但实际上,销售端则远远不止种植端的千家万户。
许多茶叶生产企业在卖茶,许多职业茶商在卖茶。许多小资大资在卖茶,许多公知来卖过茶,许多富豪榜上的人来卖过茶。与千军万马相对应,则是这个行业充斥着无穷无尽的说法,行走着各种各样的“大师”,横飞着应接不暇的唾沫。
4.千辛万苦虽然过去若干年来,中国茶业的机械化一直在向前发展,但迄今为止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工。采摘上是如此,许多名优茶的制作也是如此。讲的故事,也基本是手工的故事。中国茶叶过于看重外形,也使得制茶颇为辛苦。国外茶叶总体不重外形,则更容易让机器派上用场。
从基本面而言,中国茶叶主要做的是叶子的生意,附加值低,是门辛苦生意——从“饮”的角度,卖叶子不就大体相当于卖原料么?
我经常开玩笑说,中国茶企为什么做不大?是因为不加水啊,太干了!什么时候加水了,生意也就可能做大了:比如茶饮料,比如新茶饮——从“叶”到“饮”,实际上是生意模式变了。
5.千变万化这体现在几方面:
一是喝茶偏好的千变万化,同一个人不同时间或场景,喝茶的要求都可能不同;二是买茶人的需求可能千变万化,可能是自己买了自己喝,也可能是自己买了别人喝,还有可能是买了只是当“投资”;三是冲泡可以让同样的茶叶呈现出多种不同风味的茶汤,这既可能是乐趣,也可能是挑战;四是同一泡茶汤,不同人也可能有不同感受。中国茶在对滋味香气的精微追求中,实则上在提高教育门槛的同时,也潜在了落差的空间与风险。
以上这五个“千万”,让许多“大佬”在花了若干个“千万”后,开始认真审视茶这个行业。原来,茶这个行业,远非“钱多,人傻”,而是“钱少,人精”啊!
其实,无所谓“人傻”或“人精”,无非是茶行业自有其特点而已。
以上这五个“千万”,犹如茶企做大征途中的五座大山。
有办法翻过这五座大山吗?
办法,自然是有的。这是另一个话题,容后有闲工夫时再聊了。
来源:茶业管理评论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大益行情:恐慌性的大跌后跌出大涨希望?
下一篇: 普洱茶投资分析:作为普洱茶生产商 能不能涉足其他茶类
标签:
茶业观察 茶业观点 观点 行业观察
茶道
行业观察
观点
茶业观点
茶业观察
茶行业快讯
茶叶知识
茶知识
茶常识
茶文化
茶与健康
茶具鉴赏
茶具识别
茶具养护
茶具知识
喝法
饮茶健康
饮茶方法
茶叶辨别
茶叶选购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