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客——茶马古道马帮传奇(三)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茶文化网
告别丽江古城
赵立仙牵着“红比”走过长长的有点斜坡的小巷道。巷道虽然窄仄,却也是店铺毗连,一个个皮匠、成衣匠、鞋匠埋头在自己的店铺里忙碌着。赵应仙并不是太羡慕他们能够天天待在家里,呆在老婆、孩子身边。再说,除了会拉拉琴自得其乐一下,赵应仙并不会其他技能。他的祖上只传给他走西藏做生意这门糊口谋生的本事,他只有上他的路。
巷道尽头一个急拐弯后,就是丽江城里著名的大石桥,踏过平缓的桥面,很快就到了丽江城的中心四方街。在这片好几亩大的四方形广场周围,聚集了数十家商号和店铺。形形色色的货物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又从这里流淌到四面八方。
据说,丽江古城的形成,尤其是形成它那独特的格局,就是与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不像中原文化所产生的城市格局,如以权力机构为核心,并形成中轴线,然后严格按有关规矩和等级制度,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大小尊卑有序排列,左右对称。它也没有任何欧化的影子。
丽江纳西人都把丽江古城叫做“巩本知”,“巩本”在纳西语里是仓廪之地的意思,“知”就是“街子”,也就是集市。由此可知,像云南的许多城镇一样,丽江古城也是由道路驿站而逐渐形成的物资集散地,最终人烟辐辏,成为了远近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导致丽江成为城市的道路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茶马古道。
从地理上看,丽江位于滇藏川的交接点上,“踞全滇之上游,通巴蜀之要塞”,“自内地入藏,必以丽江为正路”,所以,它历来是这一区域经济文化交流走廊的重要关口。历史上的滇藏川贸易,及宗教、民族文化等等的交流都在这里汇集。丽江古城的形成,直接与马帮的活动有关。
从清初开始,经济逐渐发达起来的纳西族地区与邻近藏区的物资贸易十分兴盛。清嘉靖年间,丽江纳西族中的“藏客”崛起,开始大规模前往西藏经商。从那以后,丽江人自己和其他人就把那些赶着马帮前往藏区做生意的人们叫做“藏客”。像大研镇人李萌孙就将商号设在了拉萨,在拉萨坚守信誉,并资助清廷驻藏大臣,被藏族人尊称为“聪本余”(生意官、大老板之意)。此后,纳西商人到藏区经商者越来越多,以专销内地茶叶、丝绸、铜器皿为主,他们不仅遍布西藏各地,而且进入了尼泊尔、缅甸、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较大的商号有牛家的“裕春和”、赖家的“仁和昌”、李家的“永兴号”、杨家的“永聚兴”等等,后来更发展到30多家。据一些资料统计,到抗日战争时期,丽江在滇藏印茶马道上做生意的大小商户竟有1200家之多。
与此同时,西藏及各地的商家也纷纷到丽江设店开号。大批西藏的马帮将丽江作为进入内地进行贸易的中转站,而各地的马帮也将丽江作为进入西藏、印度的中转站,像大理喜洲帮的“永昌祥”,保山、腾冲腾越帮的“洪盛祥”“茂恒”,鹤庆帮的“恒盛公”,中甸帮的“铸记”,都在丽江开设分号。浩浩荡荡的马帮的来往,必然对丽江古城的建筑格局和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为商旅云集,才使得丽江坝子里原本是一些各自相对独立的村落逐渐联合成了一座城市。在过去,丽江城的街道大都叫什么什么村,如乌伯村、托村(现在的福慧路、民族广场一带)、积善村、双善村等等。现在,这些地方虽然不叫村了,但当时一些村名沿袭到今天,就成了现在街巷的名称,如“积善巷”“现文巷”等等。
那时各地来丽江的马帮就习惯性地聚集在一个个已经连成一片的村里。像城北的双善村,就是藏族马帮最喜欢落脚的地方。而大理来的行商,一般就住在一个叫“建洛阁”的巷子里。纳西语里将大理称为“建洛”,“建洛阁”意即大理行商住的巷。
优雅而又较完好地保存了古风的丽江古城,至今仍然是许多游子心目中的理想境地。她之所以具有那种别的地方都已经缺乏的怀旧情调,大概跟已经消失的马帮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生存发展之路
渐渐地,亲切的古城和美丽的丽江坝消失在石板铺成的山路的尽头。家越来越远了。赵应仙的心头照样又冒出一股很难受的滋味。每次出门这种滋味总是压抑不住地会冒出来。要不是生活所迫,要不是为了生存,谁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离开自己的亲人,去走上这条艰难的路呢?
由于地域的关系,世世代代居住在丽江坝的纳西人要生存,要发展,就只有进入西北方的藏区,用贸易,用交换,来扩展生存的空间,来提高生活的质量。在历史上,纳西人的生意大多往西北的藏区发展,那儿才是他们驰骋的天地,那儿才是他们如鱼得水的市场。用他们的老话来说,这叫“熟门熟路,找钱更易。”
自古以来,以丽江为中心的纳西族生息地区,东北部居住有彝族,西北部毗邻藏族,南部与白族和汉族的势力范围相接,丽江就正好处于汉、藏、白、彝四大经济势力圈的交错地带,其间还杂有傈僳、普米等民族,为纳西族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经贸条件。
分居各地的各民族从各自的需求出发,自然而然要作各地间农作物以及其它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的交易,尤其是生活在高原特殊地域里的半游牧半农耕的藏族特别需要与内地的交易活动,仅他们每日必需的茶叶一项,就完全靠内地输入。
然而,西藏的马帮来到丽江,就再不可能继续前行,自己到山下的内地去。那些地方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他们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更适应不了山下那炎热的气候。他们只能走到丽江为止。而内地的商人也难以进入西藏,他们面临的正好也是藏族面临的问题:语言不通,生活习俗迥然两样,高原的寒冷缺雪让他们望而却步。所以他们也只能走到丽江就打住。于是处于内地与藏族地区交界地带的丽江成了西藏与内地之间交易的中间地,成了这一带各民族中转交易的地点。
赵应仙的祖上很早就在这条茶马古道上走动了。他的祖上本姓杨,后来过继给赵家才改姓赵,于是赵应仙的爷爷赵怡就将自己两个儿子的名字取作赵育杨和赵根杨,既不忘赵家的养育之恩,也不忘杨家的根。赵应仙的爷爷赵怡几乎在茶马古道上走了一辈子,这条路不仅使他在丽江古城里(现在的五一街)盖起了两院房子留给他的两个儿子,而且还置了十几亩田地给后人作衣食饭碗。从那以后,赵家两兄弟分住紧邻的两院,小儿子赵根杨,也就是赵应仙的父亲,由他在家坐镇,照看田地和家人,而大儿子赵育杨则继续在茶马古道上经营生意,继承了家里在德钦的店铺,并养了一些牦牛打酥油卖,将挣到的一点钱带回丽江老家养家糊口,使家人过上好一点的日子。
那时,丽江的大部分人家都是这样安排一大家人的生活的。种地的种地,经商的经商,里外配合,构成了当时丽江纳西人的生活格局。在那一时代,丽江人不可能还有别的生活方式。
原文发表于2010年3月12日《云南政协报》5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李旭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藏客——茶马古道马帮传奇(四)
下一篇: 藏客——茶马古道马帮传奇(二)
标签:
【相关文章】
- 茶叶专家公认西双版纳是茶叶的发源地
- 神秘的茶马古道
- 临沧 南茶马古道发祥地之一
- 茶马古道 云南马帮
- 茶道之源 九里沟
- 茶马古道 历史深处
- 原味的茶马古道
- 千年历史变迁的茶马古道
- 茶马古道之探源
- 茶马古道马帮习俗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