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与宋韵茶香(一)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茶文化网
丝瓷茶在世界性文明成果中是最中国的三大要素和符号,长城和大运河也是世界性文明成果中最具中国气派的古代文化遗产。当茶遇上运河,又呈现出怎样一种宏丽的文化景象呢?
茶离不开水。关于茶与水的关系,传统的说法是:水为茶之母。但仔细想想,却不那么简单。茶真正的母亲应该是生育它的茶树,这时候的水是汁水,是养育它的母乳。当茶在生命最美好的时候,离开母亲,去经受晒、揉、焙、炒、蒸、压等等历练甚至磨难之后,终于成才,然后遇见泡茶的水,才释放出它生命的全部精华,先苦后甘,然后慢慢淡去,这样的水对于茶来说,是相知相爱相伴之水,内涵相当丰富,像情同意合的爱侣,厮守一生;像志同道合的同志或朋友,携手一路;像拥你入怀的人民,知你爱你护你激发你。茶之用,不仅在离开母体之后,还常常在离开家乡之后,踏上陆路,乘上水路,飞上航路,其中和陆路一样,水路是最古老的运茶之路,让茶从中国南方的故乡走向中国的北方,再同乘丝瓷茶之路走向世界。这是运茶之水,如同人体的血脉,载着茶的养分从心脏行遍整个身体整个世界。在这一条条血脉之中,有一条血脉叫作“中国大运河”。
一、大运河与茶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江运河组成,皆与茶有着深厚的渊源。
大运河具有国家治理、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三大主要功能,茶具有健康、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治国理政六大功用,二者各具的功能相叠加,就会演绎出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运河茶文化。
大运河的开凿河建设,及至后面的改道取直,在最初的意愿上大多是为了朝堂的政治、军事需求,但后来于经济、文化交流更多得益,其中包括茶。运河的开通航行,既为南茶北运提供了便捷,同时也促进了南方茶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发展和流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南方茶文化向北传播得格局和历史,更由此衍生了运河两岸的茶饮文化。中唐前后北方地区茶饮的普遍,既得益于僧侣、文人的推广和茶业自身的发展,也要归功于大运河为茶叶北行、茶风北渐提供了交通的便利,大运河两岸的城乡蕴藏着茶文化的精深内涵。
1.运河为中国茶风北渐提供了交通之便。
唐代封演笔记《封氏闻见记·卷六》有如下记载:“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花色品种)甚多。”四地在地理位置上连成一片,分列于黄河下游南北两岸,从中,我们可以追寻到当年茶商沿着运河穿越江淮直达黄河南北两岸的履痕。
《旧唐书·韦坚传》也有载:“(韦)坚预于东京、汴、宋取小斛底船三二百只置于(广运)潭侧,其船皆署牌表之。若广陵郡船,即于木付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豫章郡船,即名瓷、酒器、茶釜、茶铛、茶碗……”中央粮食与各地土特产都通过大运河运抵长安,其中茶器是由豫章郡的船只专门运输至京都的。
(唐)石质三系茶釜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唐以来,江淮和运河两岸地区由于有着良好的交通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商贸发展优势明显。加上政府越来越倚重漕运和运河疏浚整修后,良好的水运条件使这些地区的商贸渗透到四面八方。唐人张途在《祁门县新修阊门溪记》记载:“赍银缗缯素求市,将货他郡者,摩肩接迹而至”,“或乘负,或肩荷”,或“先以轻舟寡载,就其巨艎”,可见当时客的商云集,他们要将茶叶贩运至北方,主要用的是舟楫之利。也正因为如此,运河上才可能出现“且如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旧唐书·崔融传》)的盛况,更何况京杭运河作为历朝的东线漕运主干道,晚唐的汴州城内,也才会有“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唐王建《寄汴州令狐相公》)的热闹场面。
2.运河是茶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通道。
大运河是唐代饮茶之风的北渐之路,也是南北文化相互交流交融的通道。由于茶区广布于南方,茶商要将茶销往他地,官员欲进贡佳茗,可供选择的途径是很多,但无论从运费、运量还是便利程度上考虑,沿大运河北上无疑是最佳的路线选择。运河的存在加快了茶和茶文化由南向北的传播,明显的现象就是运河两岸饮茶人口多、茶馆密度高、茶叶市场繁荣、制茶贩茶人才集中。有两个例子提供了生动的证明:一是兴建于1914年的沧州正泰茶庄,乃天津茶商穆雪芹正兴德茶庄在沧州的分号,店铺前后有两座两层共32间,前街临街门脸上方,有砖刻烧制并镏金的十个大字:松萝、珠兰、红梅、正泰茶庄。其中,松萝、珠兰、红梅分别代表着产地不同的三种名茶,即安徽松萝茶、福建珠兰花茶、浙江九曲红梅茶。茶庄依河而建,运河因茶飘香。运河见证了这座茶庄的百年兴衰,而茶庄则目睹了运河的沧桑巨变。
二是在几乎不产茶的嘉兴却有一个章氏茶园,它的第一代开园主人大半辈子在浙江绍兴教书。到了晚年他准备回嘉兴老家,他的学生们想要合力送一份厚礼报答师恩。当学生们知道章老先生独爱的是半辈子喝惯了的绍兴地方好茶时决定要送一批茶树给老师带回老家种植。然而,嘉兴土质不适合茶树生长怎么办?学生们就开展了一次通过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从绍兴经浙东运河和钱塘江到杭州再进入京杭运河进入嘉兴)长途运输的“土壤改造运动”。
学生们合力出钱出力,利用运河把绍兴茶区的土壤运到嘉兴塘汇颜马浜。为了降低运输成本,当时有一种农船专门运送丧葬所需的纸扎物,船身很轻,下面填上土可以起到“压舱”的作用,一举两得,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就是用这样的农船,持续运送了几年绍兴地区的土壤和茶树苗,总共完成了“簸箕形”的两亩七分茶园,这就是嘉兴三百年古茶园的温馨开始。令人称奇的是,这些茶树只有种在从绍兴运来的土里才能成活产茶,章氏后人曾尝试移栽,均告失败,原因还是土质问题。2008年,茶园所在的茶园村进入全面拆迁,章氏茶园面临消亡的危险。不少有识之士奔走呼吁保护,终于,相关部门将章氏茶园列为市级文保单位,成为运河茶文化的一个生动的见证。
3.运河催生了诸多的中国名茶。
宋代是中国“上品茶”观念形成的时代。“上品茶”靠的是品种择优、茶园打理和制作精良,但“藏在深闺无人识”不行,“上品茶”要成为嘉誉远播的名茶,还要靠广阔的市场覆盖。运河的开凿、开通与漕运的进行,对名茶的传播、对沿线地区的茶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渐渐地,与众不同的茶生活方式也应运而生。四面八方密集在运河两岸的人流、财富流、信息流,又催生了不同品类、口味的名茶。下面是一些因运河而兴的名茶:
西湖龙井。历史上,乾隆经京杭大运河六次巡游江南,其中四次,都去了杭州西湖的龙井茶区,还留下了众多吟咏龙井的诗篇。由此,龙井也成为了清代贡茶的首选名品,誉满天下。
碧螺春。乾隆的爷爷康熙,同样在南巡中,对一种名茶一见倾心,这种茶就是碧螺春。从前,碧螺春还有一个更生动的名字——“吓煞人香”。康熙经大运河到达苏州东山,巡抚从当地制茶高手那里购得“吓煞人香”进贡,康熙非常满意,赐名“碧螺春”。
大方茶。随着明清时期运河的繁荣,古徽州的徽商走出山区,拥抱大运河。而许多安徽的名茶,也随着享誉全国。大方茶抗寒性强,外形挺秀、扁平光滑、色泽墨绿、有熟板栗香、香郁持久、甘醇爽口。在山东济宁的茶馆里,就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夏喝龙井,冬喝大方。
毛尖。同样是从安徽走出来的名茶,毛尖的影响力亦是不容小觑。在从前北京的清茶馆门前,最显眼的地方一定有一块写着“毛尖”或者“雨前”的招牌。
瓜片。通过水路要冲,藏在大别深山里的六安瓜片,也成为了全国茶客的心头好。这种茶叶奇就奇在它无芽无梗,由单片生叶制成。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古代茶楼常拿黑白瓜子、花生仁、蚕豆、核桃仁来配它,浓而不苦,香而不涩。
武彝茶。借由运河之便,北方的百姓也能尝到来自福建的茶叶,崇安的武彝茶是其中的代表。武彝茶色黑味酸,消食下气,醒脾解酒,所以很适合配上一点小吃。民国时期的《京华春梦录》就记载,喝这种茶,不妨来点“鸡肉饺、糖油包、炸春卷、水晶糕、一品山药、汤馄饨、三鲜面……”
香片。香片集茶味与花香于一体,茶引花香,花增茶味,相得益彰。花气袭人,这时候迷上眼睛,听一段曲艺,郁积了一天的疲劳与重压,顿时烟消云散。(未完待续)
作者:陈永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特聘教授。*本文选自2023年1月《茶博览》杂志,P46-51。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来源: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以茶传情,哪一款茶像极了你们的爱情?
下一篇: 六堡茶何以风靡大马?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