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艺术魅力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茶文化网

△《中国美术报》第329期 美术聚焦

茶,一片树叶的故事

9月17日,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13年的申遗夙愿。这是中国第57项世界遗产,也填补了世界三大非酒精饮品中没有“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的空白。

△景迈山古茶林

今年涌现出了许多与“茶”相关的展览,诸如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饮食文化展”中,将茶作为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进行展出;还有国家典籍博物馆的“茶和天下——典籍里的茶”展,侧重于茶叶相关典籍著作的呈现;故宫博物院当前的“茶·世界”展,更是从形而下的各类茶事中,延伸出更多茶道所蕴含的理、法、真谛,强调中国的茶道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此前,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也已经在2022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着茶和天下、兼容并蓄的理念。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从认识茶开始,逐步让茶更多、更好、更便捷地服务于人,并追求茶与水、器的协调,追求在生活中的艺术化茶事,成为中国人以茶文化为代表的文化趣同。在中国历代美术作品中也有不少关于“茶”的描绘,与饮茶时心境的传递。茶的饮用与分享更成为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真正是“杯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我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开始了茶树的种植、茶叶的采摘和制作,以及开始饮用,而且范围极广。茶树从野生到人工种植,茶也从最初的药用、食用,发展到如今全球共享的大众饮品。在这一历程中,茶树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茶叶产区逐步扩大,茶叶品种愈加丰富,茶的制备与饮用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武夷山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好文章”,不仅表明了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传递出习近平总书记对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度重视。

茶器,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

△大和六年(832)张夫人墓出土的成套茶器

中国茶器的发展,随着茶制演进而改变。茶制的演变,一般可分为唐、宋的片茶和明代以后的散茶。随着茶制演变,历代饮茶方式亦有所不同,主要有食茶、煎茶、点茶、煮茶、泡茶五种。它们的方法虽各不相同,但人们对茶色、形、味的追求,对茶器之美的讲究却有相通之处。

唐代是我国饮茶习俗逐渐普及,茶文化逐渐形成、确立的时期。中国的茶器发展到唐代,随着唐代末茶煎煮方式的确立,亦逐渐成形。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制定了一套专为烹煮末茶的茶器,正式奠定了唐代茶器划时代的历史位置,更把饮茶一事推向艺术领域。唐代茶器除《茶经》所述之外,另有陆龟蒙、皮日休各作《茶具十咏》诗。实物则有诸如西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茶器,其中有琉璃茶碗与金银器茶托、茶碾、茶罗、茶匙、盐台等,它们质地贵重、做工精巧、造型灵动,为唐代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器。另外洛阳唐代司马氏家族墓葬中出土了三套陪葬用三彩茶器,其中有茶碾、茶瓶、侧把壶、风炉、茶釜、茶碗、茶托、茶器台子及陆羽煮茶塑像等。

此外,唐代茶碗以瓷质为主,且造型与前代迥异,以敞口、斜壁、浅腹的碗状为典型。这是因为唐代煎茶盛行,刚煎好的茶汤滚烫,茶碗敞口的造型利于茶汤散热,方便饮茶。与此同时,唐代已经普遍使用茶托,茶托的出现是为了承接茶盏,防止烫手,也是适应这一时期煎茶风气而生的茶器。

△【唐】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鎏金团花银碢轴

宋代茶叶种植区域进一步向北推进,茶叶产量也不断提高,饮茶在宋代变得更加普遍。当时的茶叶主要分两类:片茶和草茶。宋人的饮茶方式,煎茶与点茶并存,煎茶是唐人品饮的延续,点茶虽起于晚唐,却是宋人的最爱,宋徽宗赵佶也是点茶高手,还独创了“七汤点茶法”,并有《大观茶论》留世。茶末入茶盏内,先注汤调膏,后不停用茶筅击拂,令茶汤的浮沫呈现乳花状,汤花停留在盏壁内沿的时间越长,点茶的水平就越高,上到王公贵族,中至文人士大夫,下到平民百姓,都热衷于点茶,并进而演化为斗茶、分茶和茶百戏等一系列娱乐活动。

斗茶不仅需要有绝佳技巧,亦讲究茶色贵白,所以需要黑釉茶盏来衬托茶色,黑釉盏以福建建窑产的兔毫、油滴、鹧鸪纹最为有名。随着市场对黑釉盏的需求量激增,江西吉州窑、四川广元窑,以及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一些窑场也生产黑釉盏,定窑、磁州窑生产的黑釉茶器量特别大。汤瓶是点茶必不可少的茶器之一,其作用是烧水注汤。从出土的宋代茶器来看,南北方瓷窑都有生产此类瓷汤瓶,尤其是南方的越窑、龙泉窑以及景德镇窑,汤瓶的数量更大。

到了南宋,茶器稍有变化。参考《茶具图赞》最为齐全和直观。审安老人不仅把南宋流行的点茶十二器具称为“十二先生”,分别冠以官职及赞辞,还以线描的方式呈现出来,给后世留下很有价值的图像资料。辽、西夏、金、元受宋代文化影响,相关的茶器延续宋代的风格。

△分藏于静嘉堂、藤田美术馆和大德寺龙光院以及杭州出土的曜变天目盏建盏

中国从明代开始,更自由的泡茶法取代了程式复杂的点茶法,中国茶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改吃茶的传统,更注重品味茶之真味。饮茶方式的转变带来了茶器的大变革,由于茶叶不再碾末冲点,前代流行的碾、磨、罗、筅、汤瓶之类的茶器皆废弃不用,宋代崇尚的黑釉盏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而起的是白瓷。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有了创新茶器——茶洗。由于明人饮用的是散茶,散茶加工过程中难免会沾上尘垢,于是明人在泡茶之前多了一道洗茶的程序,且一直沿袭至今。文震亨《长物志》还专门介绍了茶洗的具体造型及使用指南:“茶洗以砂为之,制如碗式,上下二层。上层底穿数孔,用洗茶,沙垢皆从孔中流出,最便。”明代的另一创新茶器为茶叶罐。明代以前流行团饼茶,皆需碾末,由此形成的贮茶器形制为矮扁的茶盒。明代散茶占主流,对茶叶的贮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贮茶器具比唐宋时显得更为重要。一般来说,明代的散茶贮藏采用瓷瓶或砂瓶,瓶内用箬叶填充。

明代散茶的冲泡又直接推动了紫砂茶器制作业的发展。紫砂泥料土质细腻,含铁量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水性,用紫砂壶冲泡散茶,能把茶叶的真香发挥出来。文震亨《长物志》提到:“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因此,紫砂壶一直是明代及之后茶壶的主流。

至清代,民间喝茶更加普遍,茶越来越走向世俗化,全国各地茶馆林立,茶叶的内销及外销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社会对茶具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清代饮茶方式沿袭明代,以散茶冲泡方式为主,茶器以茶壶、茶杯、茶盘为主,材质也以瓷器和紫砂为主。清代景德镇瓷窑在明代基础上进行了革新,传统的青花、素三彩、釉里红、斗彩等瓷器品种继续烧制,并新创了粉彩、珐琅彩等一系列新品种,各色盖碗成为清代茶器的一大特色。

茶画,图像中绵延的茶道

△【南宋】佚名 萧翼赚兰亭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的茶道是一个文化综合体,因此伴随茶事的发展,茶画也层出不穷。茶画中归于阎立本名下的《萧翼赚兰亭图》最为知名,历代临摹不绝,其中不仅涉及了唐宋之际茶器、茶事的演变,更从图像角度揭示了唐代僧人、寺院与茶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现《萧翼赚兰亭图》的主要版本有:被认为是北宋摹本的辽博本,被认为是南宋摹本的台北本,相传为元代钱选的弗里尔本和旧传为元代赵孟頫的大都会本。四本画面的左侧描绘的都是煎茶的场景,有一老一小两僮仆正专注地备茶。值得注意的是,靠近小童的脚边放着一矮几,就是《茶经·四之器》中提到的“具列”,即茶床。

△诸本《萧翼赚兰亭图》中的具列 辽博本

从制作材料看,辽博本的具列上有竹节,而在台北本中几乎看不到竹节,具列似乎由木条拼接而成,且具列上的茶碾半嵌进具列中。在钱选本和大都会本中,我们能看到在具列的四足和边缘都还呈现出竹子的样貌,但具列的面板几乎没有了细节的表现,似乎是由整块木板构成。与此同时,具列旁的僮仆手中握着布巾在擦拭(台北本中没有),可见在烹茶过程中具列之上是很容易沾淋茶水的。具列的面板用细竹或木条拼接,就是方便茶水下渗,具有很好的实用功能。如果是像钱选本、大都会本所描绘的那样,很显然会影响使用。由此可见,《萧翼赚兰亭图》辽博本和台北本更能反映具列的原貌。

△诸本《萧翼赚兰亭图》中的具列 台北本

唐代是我国起居方式从席地而坐到踞椅而坐转变的时期,故而唐人的茶床还保留有比较矮的样式,《萧翼赚兰亭图》诸本中的茶床就是此种制式。当然,唐代也有坐椅品茶的场景,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晚唐《宫乐图》中,就绘有仕女围坐在桌子边,桌上陈列蔬果、酒具、茶具,并有琵琶、琴瑟等助兴,热闹欢畅。宋人的茶床虽然高了一些,不过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一些类似于《萧翼赚兰亭图》中具列上细竹或木条拼接的痕迹,故宫博物院藏宋人《春游晚归图》中就有侍者荷茶床而行的场景,茶床表面的拼接痕迹依稀可见。

《萧翼赚兰亭图》本身记录的是萧翼的巧计和唐太宗对《兰亭序》的痴迷,然而在文化书写的过程中,本来并不重要的茶事变成了《萧翼赚兰亭图》重要的场景。当老僧、茶事连在一起的时候,萧翼的巧计、辩才的悔意都不重要了,画面中所有的人、事、物都成为了一种超然的存在。元代高明在题诗中写道:“人生万事空浮沤,走舸复壁皆堪羞。不如煮茗卧禅榻,笑看门外长江流。”《萧翼赚兰亭图》是出自阎立本,还是出自李公麟之手,或许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斯人已去,万事皆空,唯有茶香,可慰禅心。

△诸本《萧翼赚兰亭图》中的具列 钱选本

人们早期喝茶时可能对意境没那么多追求,宋人开始把茶上升到生活美学层面,我们能在诸如刘松年《撵茶图》、张激《白莲社图》、故宫博物院的《卢仝烹茶图》、赵佶《文会图》等作品中,领略到宋人艺术化的饮茶风尚。明代开始,人们一定要讲茶的空间,要么是融于自然,在山间林下,要么是在自己家里营造专门的饮茶空间,实现陆象山所说的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诸本《萧翼赚兰亭图》中的具列 大都会本

明代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陈洪绶、尤求、丁云鹏、王问等画家的作品中常常出现煮茶、品茶的场景,凸显茶在文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作为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一生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茶画,如《惠山茶会图》《品茶图》《茶具十咏图轴》《真赏斋图》《浒溪草堂图》《猗兰室图》《东园图卷》等。文徵明《品茶图》描绘了画家与友人在山中构建的茶寮中品茗谈艺的场景,画作上方作者题诗一首:“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诗后有题跋,点明画作的时间和缘起:“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陆子传过访,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话也。”1531年的春天,谷雨刚过,正是春茶上市的最佳季节,61岁的文徵明到自己建造的山中茶寮小坐。这天恰逢好友陆师道来访,相约共品春茶。书斋的桌案上,一把器型硕大的紫砂壶引人注目,主客两人面前各放着一只茶杯。而在另一侧的茶寮内,茶僮正在备茶,风炉上置放的也是紫砂壶,而另一边的茶桌上隐约可见茶叶罐和茶杯。明代很多的茶画中,都有将紫砂壶直接置于风炉上煎煮的画面,究其原因,是因为明代的紫砂泥料相对较粗,透气性好,适宜直接煎煮。四周树木苍翠,屋前流水潺潺,远处群山起伏、云峰高耸,真是人间仙境。

△【明】文徵明 品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是一是二图》中,乾隆皇帝着汉装,喝茶的杯子是宋代的定窑,装茶的壶是明代青花军持,周边陈设的器物从早到晚有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商代的青铜觚、新莽时期的嘉量、明宣德时期的青花梵文“大德吉祥场”出戟盖罐、受西洋家具影响的圆桌等。喝一杯茶,用宋、明时代的名瓷可以理解,但其陈设全用历代礼祭器、佛教法物和从西洋来的文化内容,极有可能是要表现乾隆皇帝代表的清朝对中华文化的法统性继承、典守,清代中央对佛教的支持,对西洋文化的吸收与了解。如果我们再把乾隆皇帝编纂《四库全书》、西清诸鉴和收集典藏历代文物的文化活动统一思考,就会发现这是清代康、雍、乾三帝百年文化、政治建树的内容。

△【清】是一是二图 故宫博物院藏

它本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它被当作一味解毒的药方。几千年前,它经由中国人的双手,变为一道可口的饮品,并就此步入了唐朝诗人和宋代画家的殿堂;成为了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它还藏进僧侣的行囊,与佛法一起东渡日本,并在那里上升为一种生活的信仰;它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与瓷器、丝绸一道,满足着欧洲人对东方古国的想象;它丰富了英国文化中最精致优雅的礼仪,并跟随其脚步,在世界各地生根。它走过漫长的旅程,生命历经枯萎、重生、绽放,或许只是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们,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时间。

来源:《中国美术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在秋天的尾巴上,悠闲地享受下午茶

下一篇茶是心灵的中转站,抚慰人的情绪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