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游学记
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国茶文化网
武夷山的四五月份,也是农忙时节,采茶忙,做茶忙,年年如此, 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
宋代诗人范仲淹就写诗赞道:“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在上一次习茶期间,就开始对武夷山心驰神往的我们,也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和武夷山有了一次亲密接触,却也是实实切切体会到什么叫“心有余而力不足”。
由于气候原因,2019年刚过立夏,茶季已接近尾声,较往年提前一段时间。才踏入夏天的武夷山非常舒服 山上岩岩有茶,家家种茶,有那么多山和岩,这个季节在武夷山,会从心底里羡慕这里的茶农山民,闲时看云起,坐下看花落,再来一杯芳香四溢的岩茶, 这样的乐趣,只有住在这里才能深刻体会。
连夜去了做手工茶的茶厂,很幸运赶上最后一天做茶。我们这群学生,有很多是来自中国台湾的朋友,此次是第 一次踏上武夷山的土地,更是第一次亲眼看到做茶的步骤,对各种工具,各道工序都十分陌生,在做茶师傅的带领下一参观学习。
每次都跃跃欲试,结果却是可想而知。师傅做任何动作都带着一种律动的独特韵味,而我们则是“关公面前耍大刀”,也是勇气可嘉。例如摇青,无论我们怎么动,反正青是纹丝不动的。然而在师傅手中, 一片树叶经过摇青竟能散发出不亚于香水的香气做茶可真是门很深的功夫。
凌晨三点,茶厂仍灯火通明。站在焙茶间门口的陈伯,已经开始摇头晃脑扭动腰胯,哼起了小曲,这份喜悦极富感染力,但也令人疑惑。“陈伯你那么高兴做什么呀?”“今天可以早点结束工作了。”“几点?”“早上六点大概就焙完了。”"他就能喝酒了!"旁边的人调侃着。 陈伯开心得笑着,转身去忙了。陈伯七十多了, 一个茶季他都通宵达旦焙茶。唯一的乐趣就是忙里偷闲酌一口小酒,也就心满意足,令人敬佩。
焙茶,我们一行人自然是插不上手的。而准备焙茶的炭火,我们也是只能袖手旁观了。做茶的每一道工序都是一门技术活,门外汉的我们在师傅的解说下也只是一知半解。打焙,烧红的炭火通过不断击打变成小碎块,烧得更加均匀,焙茶不能用明火,要“文火慢焙”。 打焙好的炭火还要盖灰,通过盖灰的薄厚控制温度。火花四溅,我们看到了美丽,也看到火光映照下焙茶师傅敲击炭火所展现的力量之美。
我们都知道,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状元,它生长在武夷山北部的九龙窠中,只有区区几株,极为名贵。
九龙窠是一条清泉渗流的峡谷,大红袍生长的地方海拔600多米,溪涧飞流,云雾缭绕,这里的土壤是由酸性岩石风化而成,所以很适合茶树生长。
而采摘大红袍并不是像其他茶叶那 样要选用细嫩的芽尖,必须要三四片叶子连同茶梗一起采下。采摘得非常注意,太嫩的茶没有品质,太老的茶,太老化掉又影响质量。 从采摘开始,接下来的30多个小时的时间里, 制茶师傅必须夜以继日,连续操作。这个过程中 并没有固定的程序可以依照,做茶师傅必须每隔十几分钟就要及时翻看,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下一步的操作方法。稍有懈怠疏忽, 一整批茶叶就可能前功尽弃。这样的劳作,远远超出了一般人每天精力和体力的极限。
武夷岩茶制作工序每一道都值得一看,也只有看过了才明白做茶有多难。看一天做茶,我们就累得不行,何况是做一整个茶季。穿越三坑两涧,才对小气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武夷山景区内的山场都是优良产区,但由于地形、光照、水源、植被等不同因素的作用下, 每个山场产的茶叶制成的茶味道都不相同,再加上茶树品种的多样性,武夷岩茶的味道更加丰富多彩,无论是走遍武夷还是喝遍武夷,都称得上豪言壮志了。
路上遇到一位懂茶的僧人,不厌其烦得跟我们反复解说如何辨别茶叶品种,成为我们此行的特邀教师。叶子圆一点的是肉桂,尖一点的是梅占,水仙的叶子厚一点,要看它们的锯齿,有的深有的浅,有的疏有的密,有的整齐有的无规律。其中一位学生信誓旦旦地说我都搞清楚了, 结果在被提问又错了,又开始新的一番提问轰炸。师父却一直很有耐心,说得多了,说话 也带上了“台湾腔”,甚是可爱。
在天心禅寺用过斋饭后,我们一行人沿着山路来到了倒水坑。武夷山北的溪涧, 皆自西向东,唯独这里因地势原因,溪水由东向西流,溪水倒流故名倒水坑。倒水坑两侧巨石耸立,中间峡谷顺势种植茶叶,多是 肉桂和水仙。两侧岩壁上不时冒出几簇野百合,间杂不知名的野花。我们的课堂就在这条蜿蜒的山路上开讲,走走停停,实地讲解自然是生动有趣。
顺着倒水坑往下走,就走到了流香涧。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流香涧也是如此, 还未走近,就听到流水淙淙。先声夺人,走近一看正如同声音一般,沁人心脾。这么好的水,不喝茶也太可惜了。席地而坐,大家纷纷拿出茶席摆上茶器,有心的学员还采 了一束野花布置一番。喝的是刚路过的倒水坑的肉桂,曾老师让我们仔细感受不同的山场气息。“老师,怎么会有这么好喝的茶?”“你说呢,怎么会这么好喝?”
不知怎么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泉水叮咚代替了我们的回答。山好,水好,茶好,气氛到了, 一切都刚刚好。凉风习习, 休整一番后,我们继续前行。
途经慧苑禅寺,大殿外侧的对联概括了我们一下午的行程,"涧绕流香心洗涤, 峰擎玉柱佛庄严”。爱茶的人来到茶山自是如鱼得水,“一见茶叶误终身”自是戏言,不过碰上了就喜欢上,喜欢上再也放不下的,大有人在。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0年4月刊
撰稿|余不悦
摄影|李迪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一片茶叶,窥一脉山水
下一篇: 时间的印记 老茶与中期茶的底色
标签: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